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鞭棰的意思、鞭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鞭棰的解释

(1).鞭子。亦用作比喻。《国语·吴语》:“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 汉 刘向 《说苑·谈丛》:“騏驥日驰千里,鞭箠不去其背。” 欧榘甲 《新广东》五:“鄙人虽浅陋,愿执鞭箠为马前卒。” 何其芳 《一个平常的故事》:“让我的歌唱变成鞭箠。”

(2).鞭打。《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宫人盗者,即时首服,不加鞭箠,不敢隐情。”《太平广记》卷四八6*九引 唐 无名氏《冥音录》:“幼时,每教其艺,小有所未至,其母輒加鞭箠,终莫究其玅。”《二刻拍案惊奇》卷八:“明日主人寻究,定遭鞭箠。” 刘师培 《悲佃篇》:“若输税逾期,则鞭箠之惨,无异于公庭。”

(3).比喻督促、勉励。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一节:“但使有一姓能箝制我而鞭箠我者,我即从而崇拜之拥护之。”

(4).征服,控制。 清 姚鼐 《书<货殖传>后》:“方 秦始皇 统一区夏,鞭箠夷蛮,雄略震乎当世。”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鞭棰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鞭棰(也作“鞭捶”)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既可指具体的刑具与动作,也蕴含抽象的惩戒之意。其释义及权威来源如下:


一、字义解析

  1. “鞭”

    指古代用皮革制成的抽打工具。《说文解字》释:“鞭,驱也。” 本义为驱使牲畜的器具,后引申为刑具(如《汉书·刑法志》“鞭扑不可弛于家”)。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卷三下。

  2. “棰”(同“捶”)

    原意为木棍,《说文》载:“棰,击马也。” 后泛指棍棒类击打工具(如《庄子·天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卷六上。


二、复合词释义

鞭棰的核心含义为:

  1. 名词义:指鞭子与棍棒的合称,泛指刑具。

    例:《后汉书·列女传》:“义不受辱,以鞭棰自裁。”

    来源: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四。

  2. 动词义:用鞭、棍抽打,引申为严厉惩戒或驱使。

    例:王安石《寓言》诗:“鞭棰四海接,暴敛无时休。”

    来源: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十。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鞭与棰,皆刑具;亦指以鞭棰击打。”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12卷,第125页。

  2. 《辞源》:

    “鞭和棰,均为杖击之具……引申为刑罚或奴役。”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修订本)第三册,第2440页。


四、历史语义演变


五、使用场景

  1. 具象场景:古代刑罚、驭马(如《盐铁论》“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鞭棰不绝于庭”)。
  2. 抽象隐喻:比喻制度压迫(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后世以鞭棰为政,天下为私”)。

    来源: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鞭棰”由两种击打工具合成,本义为刑具及抽打动作,后扩展至象征强权压迫,其释义在历代经典及权威辞书中均有明确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鞭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四个层面解析,结合古籍及现代文献用例说明:

  1. 本义与比喻
    指“鞭子”,常引申为比喻性工具。例如《国语·吴语》中“鞭箠使之”以鞭子象征驱使手段;近代欧榘甲《新广东》用“执鞭箠为马前卒”表达追随者的谦称。

  2. 动作层面:鞭打
    直接表示用鞭子抽打的行为。如《东观汉记》记载“不加鞭箠”描述对宫人的惩罚方式,《太平广记》亦有用例说明体罚场景。

  3. 抽象含义:督促与勉励
    比喻精神层面的激励,如梁启超在《中国积弱溯源论》中批判盲目服从时提到“钳制我而鞭箠我者”,暗含思想控制的意味。

  4. 引申义:征服与控制
    强调通过强力手段实现支配,如《说苑·谈丛》以“鞭箠不去其背”暗喻对人才的控制,现代作家何其芳则用“让歌唱变成鞭箠”表达对社会的批判性影响。

需注意该词在古籍中多写作“鞭箠”(“箠”同“棰”),现代语境下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中。

别人正在浏览...

白堕白米半开门罢驽冰沍不足之处寀僚谗计车架宸注赤骨立驰空垂钓厝言大家子定货单斗眼凡闇繁说飞书走檄复议宫妆悍怒鹤会僭言旧情老怯料绰口猎彦龙髥美元南浦牛扒拍但抢捍愆悔亲客秦王女逡廵散豁三牛为麄善始令终设渡深中肯綮诗稿搜括素雉贪放堂花条痕挑牙脱氧核糖核酸完美无疵尾声文奸济恶象刑先号后庆险峻闲僻嚣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