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目,條文。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驢大都類馬,不復别起條端。”
“條端”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拼音與結構
讀音為tiáo duān(注音:ㄊㄧㄠˊ ㄉㄨㄢ),由“條”(上下結構)和“端”(左右結構)組成。
核心含義
指科目或條文,多用于描述分類條目或具體的規範内容。例如《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中的用法:“驢大都類馬,不復别起條端。”此處意為“驢的類别與馬相似,無需另設條目”。
古籍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用于說明條目分類的邏輯性。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偶見于特定語境,如:“他們四人各自裁判一條邊線或一條端線”(指規則的具體條文)。
《條端》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描述事物的長度、形狀或特征。它可以表示物體的尺寸、大小或極端的狀态。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漢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條”和“端”,它們分别具有不同的意義。
《條端》的部首是“竹”,表示與竹子相關。部首“竹”是漢字的一個常見部首,而且它還有自己獨立的字義。
《條端》總共包含了8個筆畫。具體的書寫順序是:先寫“竹”的頂部和下面兩個橫筆畫,然後寫右邊三個豎筆畫,最後寫上面兩個橫筆畫。
《條端》的繁體字形為「條端」,也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條端》在古代常常以篆書形式出現,它的形狀更加古樸,筆劃也稍有差異。
1. 這條河流的條端錯綜複雜,像一條巨龍般蜿蜒流淌。
2. 他用手指着地圖上的一條紅線,表示火災蔓延的條端。
組詞:條幅、條文、細條、裂條、頭條等。
近義詞:條、根、段、項等。
反義詞:無條、無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