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講經說法的儀物。 唐 道宣 《續高僧傳·義6*解五·慧弼》:“鸞幾麈尾,經書義疏,預是講儀,一切付囑。”
(2).謂講修禮儀。 宋 胡宿 《北京賜卻回北使禦筵口宣》:“卿等誕節講儀,使華成命,言脂車轄,載涉川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講儀漢語 快速查詢。
“講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指佛教或道教中用于講經、說法時所需的器具或儀式用品。例如唐代道宣《續高僧傳》提到“鸞幾麈尾,經書義疏,預是講儀”,表明經書、麈尾(類似拂塵的器物)等物品屬于講經儀式的必備之物。
指對禮儀規範的學習、研讨或實踐。宋代胡宿在文獻中記載“誕節講儀”,即通過特定儀式(如節日慶典)來強調禮儀的修習。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如需進一步了解“儀”的詳細内涵,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講儀》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主講訓誡或講授儀節。
《講儀》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言部和合部。
它的筆畫數目為10畫。
《講儀》一詞基本來源于古代的儀禮制度,主要指對于儀節禮儀的主講或訓誡。
《講儀》的繁體字為「講儀」。
在古代,「講儀」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演變和變體。然而,其基本含義和用法與現代相似。
1. 老師在課堂上講儀,告訴學生如何參加正式場合的宴會。
2.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責任,他們必須講儀教學生樹立正确的行為規範。
- 講課: 指教師或專家通過演講、教學等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
- 講解: 指對某個主題進行詳細解說或說明,以使人們理解。
- 儀式: 指按照特定的儀式和儀規進行的一系列活動或禮節。
說教、訓誡、教導
不守儀規、不重視禮儀、違反儀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