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讲经说法的仪物。 唐 道宣 《续高僧传·义6*解五·慧弼》:“鸞几麈尾,经书义疏,预是讲仪,一切付嘱。”
(2).谓讲修礼仪。 宋 胡宿 《北京赐却回北使御筵口宣》:“卿等诞节讲仪,使华成命,言脂车辖,载涉川疆。”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讲仪汉语 快速查询。
“讲仪”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指佛教或道教中用于讲经、说法时所需的器具或仪式用品。例如唐代道宣《续高僧传》提到“鸞几麈尾,经书义疏,预是讲仪”,表明经书、麈尾(类似拂尘的器物)等物品属于讲经仪式的必备之物。
指对礼仪规范的学习、研讨或实践。宋代胡宿在文献中记载“诞节讲仪”,即通过特定仪式(如节日庆典)来强调礼仪的修习。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如需进一步了解“仪”的详细内涵,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讲仪》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主讲训诫或讲授仪节。
《讲仪》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言部和合部。
它的笔画数目为10画。
《讲仪》一词基本来源于古代的仪礼制度,主要指对于仪节礼仪的主讲或训诫。
《讲仪》的繁体字为「講儀」。
在古代,「讲仪」这个词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因为汉字的演变和变体。然而,其基本含义和用法与现代相似。
1. 老师在课堂上讲仪,告诉学生如何参加正式场合的宴会。
2.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他们必须讲仪教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 讲课: 指教师或专家通过演讲、教学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 讲解: 指对某个主题进行详细解说或说明,以使人们理解。
- 仪式: 指按照特定的仪式和仪规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或礼节。
说教、训诫、教导
不守仪规、不重视礼仪、违反仪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