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讲经说法的仪物。 唐 道宣 《续高僧传·义6*解五·慧弼》:“鸞几麈尾,经书义疏,预是讲仪,一切付嘱。”
(2).谓讲修礼仪。 宋 胡宿 《北京赐却回北使御筵口宣》:“卿等诞节讲仪,使华成命,言脂车辖,载涉川疆。”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讲仪汉语 快速查询。
"讲仪"在汉语中属于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及礼仪制度进行考证。根据《周礼》及历代注疏记载,该词可拆解为两部分理解:
一、本源释义 "讲"字原指商议、研习,《说文解字》释为"和解也",后引申为讲解、讲习。在礼制语境中特指对仪典的研讨论证,《礼记·礼运》载"讲学以耨之"即此意。"仪"则指规范化的礼节程序,《尔雅·释诂》注"仪,度也",强调其作为行为准则的特性。
二、制度应用 唐代杜佑《通典·礼典》记载:"凡大祭祀,必先讲仪",指重要祭祀前需由太常寺官员预演仪式流程。宋代《政和五礼新仪》更明确规定"讲仪官"职责为"校雠礼文,订正仪注",可见该词在礼制体系中特指仪式规程的研讨与审定环节。
三、语义流变 清代孙诒让《周礼正义》指出:"讲仪本作讲议,谓集众儒共议礼文。"说明该词存在从动态讨论(议)向静态规范(仪)的语义转化过程,最终定型为仪式筹备的专业术语。
主要参考资料:
“讲仪”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指佛教或道教中用于讲经、说法时所需的器具或仪式用品。例如唐代道宣《续高僧传》提到“鸞几麈尾,经书义疏,预是讲仪”,表明经书、麈尾(类似拂尘的器物)等物品属于讲经仪式的必备之物。
指对礼仪规范的学习、研讨或实践。宋代胡宿在文献中记载“诞节讲仪”,即通过特定仪式(如节日庆典)来强调礼仪的修习。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如需进一步了解“仪”的详细内涵,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贝藏鞭桶避仇逼阽擘窠书不够不及畅所欲言虫蚀除秽布新从卒醋栗掉转都中短弱翻尔風欠副伤寒扶危定倾钢化玻璃高辞宫帷古道晷刻龟王韩张猴子昏暮户衞佳节肩劳任怨交修巨牍开甲伉音可心枯稿两兼令慈锣鼓捋虎须懋历媒合末节谋道作舍恁样喷腾平拱清云球楼入井望天三不留三检上课剩余价值规律湿响寿民庶馐闲静枭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