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酌量給予。 南唐 劉崇遠 《金華子雜編》卷下:“每朝炊報熟,即納於庫,逐時量給,緘鏁嚴密。”《宋史·石熙載傳》:“雖令還宗而不奪其官,復以財産量給之。”《明史·循吏傳·張淳》:“ 永 ( 永康縣 )人貧,生女多不舉。 淳 誡勸備至,貧無力者捐俸量給,全活無數。”
“量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酌量給予”,即根據實際情況或需求,經過權衡後給予一定數量的事物。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解釋
“量”指衡量、估量,“給”表示給予,組合後強調“在考量具體需求或條件後,靈活分配”。
例如:
語境特征
現代漢語中,“量給”使用頻率較低,多被“按需分配”“定量供應”等替代,但仍可在學術或曆史文獻中見到。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量”的詳細釋義(如度量、容量等),可參考權威字典解釋。
《量給》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衡量和給予。主要用來形容評價、酬謝或給予恰當的回報。
《量給》由“重”和“手”兩個部首組成,字形共計5個筆畫。
《量給》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梁惠王上》:“夫公士之門,正人君子之量給也。”
繁體字為 “量給”。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很多變化。《量給》在秦漢時期的刻石碑文中常采用的寫法是“両亽”,而篆書則采用“両支”。
1. 這份工作既體現了公司對員工的量給,也讓員工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
2. 她對藝術的熱衷和付出值得我們給予她更多的量給。
1. 量度:衡量某物的大小、長度或數量。
2. 限量:指對某種物品或資源的供應進行限制,限制其數量。
3. 給予:賜予、授予、提供。
1. 衡量:評估、權衡、估量。
2. 給與:賜予、提供、供給。
1. 不量給:不考慮、不給予。
2. 多量給:過分給予、過度回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