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頑鹵 ”。1.頑劣愚鈍,不敏銳。 漢 王充 《論衡·命祿》:“或時下愚而千金,頑魯而典城。”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教子》:“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 明 夏完淳 《劉文學感遇》詩:“小臣頑魯質,元後謬一顧。”
(2).謂不鋒利。 宋 曾鞏 《送歐陽員外歸觐滁州舍人》詩:“顧我齒諸本,漸磨苦頑魯。”
(3).愚妄而粗野。 元 孫仲章 《勘頭巾》第二折:“此處官濁吏弊,人民頑鹵。”
“頑魯”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釋義和用法:
頑魯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或物品難以駕馭、不聽話或不服從命令的特點。它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的行為或性格,也可以用來形容動物或其他事物的性質。
頑魯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頁"和"魚"。其中"頁"表示紙頁的意思,"魚"則代表魚的意思。這兩個部首合在一起,象征着一個人或物品表現出頑固而難以捉摸的性格特點。
頑魯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頑魯的寫法是「頑魯」。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頑的寫法較為簡化,隻有一個部首"頁",表示頭部,而"魯"則是一個獨體字,沒有部首。通過這種寫法,我們可以感受到頑魯這個詞在古代的呈現方式。
以下是一些例句,幫助理解頑魯這個詞的用法:
1. 這個孩子太頑魯了,根本不聽父母的話。
2. 那隻貓頑魯地穿過花園,不肯回家。
3. 這把鎖非常頑魯,我花了很多時間才打開它。
頑魯這個詞還可以參與組詞,例如:
1. 頑魯性格 - 形容一個人固執、不易受他人影響的性格。
2. 頑魯行為 - 指一個人或物品的行為不聽話、不服從指令的特點。
近義詞可以有:任性、剛愎、固執、不順從。
反義詞可以有:順從、聽話、溫順、馴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