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章與德行。《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宋 蘇轼 《潮州韓文公廟碑》:“始 潮 人未知學,公命進士 趙德 為之師,自是 潮 之士,皆篤於文行。” 明 劉基 《深居精舍記》:“上人名 允若 ,字 季衡 ,以文行聞於時賢。” 清 劉大櫆 《鄭氏節母傳》:“督學使者及郡守多重其文行。”
(2).謂僅有虛文下達。《宋書·武帝紀下》:“杖罰雖有舊科……若皆有其實,則體所不堪,文行而已,又非設罰之意。”
“文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解析:
文章與德行
指文學修養與道德品行并重,源自儒家經典。
虛文下達而無實效
指僅有形式化的文書傳達,缺乏實際執行。
“文行”既可褒揚學識與德行的統一,亦可貶指空有文書而無行動。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文行》是一個漢字詞組,意指文字和行為,既可以指書面表達的文字,也可以指人的行為。在一般的語境中,它常用來形容文雅的言行舉止。
《文行》的部首是文字的“文”,共有8個筆畫。
《文行》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文”字來源于甲骨文的象形字,原本形象地描述了一種裝飾品。而“行”字則來源于小篆,表示行走的腳步。兩者組合後,意為用文字表達或展示行為。
《文行》的繁體字為「文行」,字形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區别。《文行》的古代寫法為「文萕」。
1. 他的文行舉止深得大家喜愛。
2. 日常的文行反映了一個人的修養和素質。
1. 文字:指書面表達的符號系統。
2. 行為:指人類的行動或舉止。
3. 文雅:形容言行舉止優美、不粗俗。
4. 行蹤:指人或事物的活動路徑。
5. 文化:指一個民族或社會的經濟、政治、社會、藝術、科學、民俗等方面的總稱。
1. 文雅:指言行舉止高尚、不粗俗。
2. 文敏:指文辭敏捷、機智。
3. 文質:指言談舉止的修養、優雅。
1. 淫穢:指下流、不雅的言行。
2. 粗俗:指言行舉止庸俗、不雅。
3. 低劣:指品質或表現差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