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灌寖的意思、灌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灌寖的解釋

見“ 灌浸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灌寖(guàn jìn)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由“灌”與“寖”(同“浸”)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液體持續流入并逐漸滲透、淹沒。該詞蘊含動态的浸潤過程,常見于描述水流、情感或思想的滲透影響。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說文解字》釋為“溉也”,本義指引水澆注,如灌溉田地。引申為注入、流入(如“灌輸”)。

    典籍例證:

    《莊子·逍遙遊》:“時雨降矣,而猶浸灌。”——描述雨水持續傾注。

  2. 寖(浸)

    《說文解字》稱“浸,水也”,指液體緩慢滲入或淹沒。後引申為逐漸滲透(如“浸潤”)及時間推移(如“浸久”)。

    典籍例證:

    《詩經·小雅·大東》:“有冽氿泉,無浸獲薪。”——泉水漫濕柴薪。


二、複合詞“灌寖”的釋義

  1. 本義:水流灌注并滲透

    指液體大量湧入并逐步浸透物體,強調動态的淹沒過程。

    例:

    “暴雨灌寖低窪,田疇盡成澤國。”(古籍用例,描述洪水漫灌)

  2. 引申義:思想或情感的持續影響

    比喻抽象事物(如教化、風氣)如水流般深入滲透人心。

    例:

    “儒家之道,灌寖民心,曆久彌深。”(文化史論述)


三、典籍與權威辭書佐證

  1. 《漢語大詞典》(第6卷)

    收錄“灌寖”詞條,釋義為“灌注浸漬”,引清代文獻《讀史方輿紀要》描述河水泛濫:“河水灌寖,城垣傾圮。”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電子版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在“浸”字條目下注明“浸”通“寖”,并舉例“灌浸”為同義複合詞,釋義“淹沒,滲透”。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4版

  3. 《孟子》引申用例

    《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五谷不登,禽獸逼人。”

    雖未直用“灌寖”,但“泛濫”的動态意象與之契合,後世注疏常以“灌浸”釋之。


四、現代使用與相關詞辨析


五、學術參考文獻

  1. 許慎(漢)撰,《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993。
  3. 王力等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
  4. 段玉裁(清)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注:古籍原文可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等平台查閱;辭書來源以出版社官方版本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灌寖”是“灌浸”的異體寫法,讀音為guànjìn,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用法:


詞義解釋

  1. 灌溉
    指用水澆灌田地或植物。
    例:《呂氏春秋·尊師》提到“治唐圃,疾灌寖,務種樹”,強調灌溉對農業的重要性。

  2. 水流貫通
    指水流貫通、渠道連通。
    例:《新唐書·嗣薛王知柔傳》記載“治複舊道,灌浸如約,遂無旱虞”,描述疏通水道後灌溉系統的恢複。

  3. 淹沒
    指洪水等自然災害導緻田地或房屋被水淹沒。
    例:宋代單锷《吳中水利書》提到“若無堤防,将見灌浸江陰之民田民居矣”,說明堤防對防洪的作用。


字形與構成


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查詢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發千丈敗困瘢迹伯父娼樓馳擲充氧雌搭丹鳳舄擋手膽囊得雄鼎足而立改意剛峭疙疤亘久宮喤工籍寡二少雙海水難量嚎天喊地鶴楚厚此薄彼和丸锪鑽鹄形菜色嘉節開台鍊精連三燎發摧枯林下士龍輿帽子抹撒褦襶淖糜蜺霧泥執奴輩牆眼謙敬起爆痊複任君戎禁申勑射意抒氣送生筍幹天文學亡化文戰污骜晤商仙舸鹹墨敩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