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受到恩德;感恩。《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民不见德而唯戮是闻,其何后之有?”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江夏太守河内赵仲让》:“君子之仕,行其道也。民未见德,唯诈是闻。”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臣之子愚,谓 知古 见德必容其非。”
(2).恩遇自己。《史记·苏秦列传》:“初, 苏秦 之 燕 ,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徧报诸所尝见德者。”
显现恩德。《书·立政》:“其在四方,用丕式见德。” 孔颖达 疏:“见其圣德於民。”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处比户可封之世,难於售恩;当民穷财尽之秋,易於见德。”
“见德”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典色彩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和语用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见”在古汉语中常通“现”,意为显现、显露,如《周易·乾卦》“见龙在田”即指龙显现在田野。而“德”指道德、品行,《说文解字》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强调内外兼修的美德。因此“见德”可直解为“德行显现”,指通过行为彰显道德修养,如《论语·颜渊》中“君子之德风”即含此意。
二、语用内涵 在古代文献中,“见德”多用于表达两种语境:其一指主动践行美德而被他人感知,如《孟子·尽心上》“见且由不得亟”中“见”即含被认知之义;其二指施恩于人后期待回报的心理,类似《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所述的道德义务关系。
三、现代应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研究儒家经典、撰写传统文化相关论文时仍有参考价值。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对德行的阐释,可辅助理解该词在理学体系中的延伸含义。需要注意的是,具体释义需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建议参考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等权威注本进行深度考证。
“见德”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典汉语词汇,其核心意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析,结合多来源资料:
受恩感恩
指接受他人恩惠并心存感激。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民不见德而唯戮是闻”,强调百姓未受恩泽却遭杀戮的批判语境。
恩遇自身
特指他人对自己的恩待。典型例证出自《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发迹后以重金回报曾资助过自己的人,谓之“徧报诸所尝见德者”。
提示:该词多用于书面或学术讨论,日常交流中可结合语境选择更通俗的替代词,如“感恩”“知遇”等。
阿缟爱窝窝安贫乐道按讨鼻汀材杰杈杆儿柴房赤壁之战聪明误打熬得薄能鲜笛竹菲律宾大学風流博浪忿诤伏特计复音词稿本隔山弓壶共少惯习河清卒合议庭画本虺牀火前花火性子角泽静閟精景姱尚敛制梦兰邈群蜜殊亩积怒怨贫舍清莹秀澈襦缊撒沁圣惠方设营时丰爽发菽麦松帐随年杖蓑蓑橦华同字退北望天田微事迕道五鸠县符显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