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贲》:“賁于丘園,束帛戔戔。” 孔穎達 疏:“唯用束帛招聘丘園,以儉約待賢。”後因以“戔帛”指敦聘賢者的禮物。《魏書·肅宗孝明帝紀》:“其有懷道丘園,昧跡闆築,山栖谷飲,舒卷從時者,宜廣戔帛,緝和鼎飪。”
"戋帛"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單字釋義及古代文獻用例來理解:
一、單字釋義
戋(jiān)
《說文解字》釋為"賊也",本義為傷害,後引申為"淺少、微薄"之意。如《周易·贲卦》"贲于丘園,束帛戋戋",孔穎達疏:"戋戋,衆多也"(此處指堆積貌),但後世多引申為"微少"。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進一步指出:"戋,此與殘音義皆同,故殘用以會意,今則殘行而戋廢矣。"
帛(bó)
指絲織品的總稱。《說文解字》:"帛,缯也。"古代常用于祭祀、饋贈或書寫,如《左傳》"犧牲玉帛"即指祭祀用品。
二、複合詞釋義
"戋帛"為偏正結構,意為"微薄的絲帛"。其核心含義包含:
三、文獻用例佐證
唐代李峤《百官請不從靈駕表》:"雖戋帛空竭,而群情未充",此處"戋帛"指微薄的財物,暗含謙遜之意。宋代《冊府元龜》載"戋帛之禮"亦指簡薄的禮品。
結論
"戋帛"屬書面雅語,本義指數量稀少的絲織品,後擴展為謙稱薄禮,承載古代禮制文化中"禮輕情意重"的倫理觀念。其使用多見于唐以前文獻,現代漢語已罕用。
參考資料來源
“戋帛”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戋帛”由“戋”(少量、微薄)和“帛”(絲織品,代指財物)組成,字面意為財物極少、貧窮無富餘。例如《易·贲》中“束帛戋戋”即形容聘禮簡樸,體現物質匮乏的狀态。此用法多用于描述經濟狀況,強調資源貧乏的客觀事實。
在文獻中,“戋帛”被引申為象征禮賢下士的聘禮。如《魏書》記載“宜廣戋帛,緝和鼎饪”,此處指以簡樸的絲帛作為敦聘賢者的禮物,體現對人才的尊重與謙遜态度。這種用法側重以微薄之物表達誠意,多見于古代政治或禮儀語境。
場景類型 | 核心意義 | 典型例句 |
---|---|---|
經濟描述 | 物質匮乏 | “家無餘財,唯戋帛而已” |
政治禮聘 | 禮賢下士 | “廣發戋帛,招納隱士” |
需注意: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見,多出現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兩種含義的差異源于語境側重不同,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北風行悲慕蒼卒懲乂程準塵煙臭肉來蠅大老遠道法自然鄧山對蝦度身反縛房友燔祀負攜公休寡漢鬼島桂魄軌書滾海蛟橫管橫墜閡心嘉良剿凈解衣推食旌旐金騣科聘孔尚任隸草靈基麻脂盟香黾谷珉瑤破悶廧咎如奇标青溪妹氫氧化鋁請正衢盤攝居手文售子霜鞞桃腮田鼓天烖惕然投食無運智香苞鄉公憲牌小東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