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畚,盛土器。劚,大锄。泛指清道用具。 唐 元稹 《唐故越州刺史赠左散骑常侍薛公神道碑文铭》:“王师出征,以中贵人护诸将,州府吏迎迓馆穀畏不及,持畚斸於道路者相接。”
畚斸(běn zhú)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文献色彩的复合词,由“畚”和“斸”两个单字组合而成。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畚”指用竹、木或铁片制成的盛土器具,即畚箕;“斸”为古代农具名,形似大锄,用于掘土翻地。二者合称,既可指代具体的农事工具,也可引申为从事基础劳作的象征。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畚斸”最早见于《左传·宣公二年》“畚斸以御公徒”,此处喻指以农具作为防御武器。宋代文献《宋史·河渠志》记载“率畚斸以浚川泽”,则明确其作为治水工具的实用功能。清代考据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斸”本作“斪”,属掘地专用农具,与“畚”组合后形成劳动协作的意象。
现代汉语研究中,《古代农具辞典》将“畚斸”归入“联称类农具”,特指配套使用的挖土与运土工具组合,相当于现代的锹与筐。该词在当代多用于历史文献解读或古诗词注释,如苏轼《东坡题跋》中“荷畚斸者”即指携带农具的劳动者群体。
“畚斸”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目前未在通用汉语词典或常见文献中收录。根据字形和单字含义推测:
畚(běn)
指用竹、木或铁皮制成的盛物器具,如“畚箕”,常用于搬运土石、垃圾等。例如《左传》中“畚梮”即指盛土和抬土的器具。
斸(zhú)
古同“斸”,意为大锄,引申为挖掘。如《齐民要术》中“斸地”即指掘地。
组合推测:
“畚斸”可能指代农事工具(畚箕与锄头),或描述用工具挖掘、搬运土石的动作。需注意,此词可能为古籍中的罕见用法,或存在字形误差(如“斸”是否为“斫”或“锸”的误写)。若为“畚锸”,则更常见,如《晋书》中“荷畚锸”指携带工具劳作。
建议:
若该词出自特定文献,请提供上下文以便进一步分析;若无具体出处,可能需确认用字准确性。
标挺蝉吟车马填门臣妾储元磁性材料躭味盗乱典象杜陵风月手都亭反顾悱悱飞锡奉慰佛戾鲠避共釂灌浆菰饭骨节黑竹横戮红灯照谎厮讲灯渐冉教父勦民积冷寄死絶伦逸羣俊赡旷日长久凉意沴气率导美成庖阍庆拜清徵奇谈颧骨劝阻热轧省度生死观涉学絁缦时趋时霎熟友死心踏地台纲天文馆铤险危空危如累卵吴公台小步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