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狄的意思、旄狄的詳細解釋
旄狄的解釋
即旄羽。《禮記·樂記》:“為人君者,謹其所好惡而已矣……然後鐘磬竽瑟以和之,幹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 孔穎達 疏:“狄,羽也。聲既文質備足,又用幹戚旄羽以舞動之。”參見“ 旄羽 ”。
詞語分解
- 旄的解釋 旄 á 古代用牦牛尾裝飾的旗子:“上将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 旄 à 古同“耄”,年老。 筆畫數:; 部首:方; 筆順編號:
- 狄的解釋 狄 í 中國古族名。春秋前,長期活動于齊、魯、晉、衛、宋、鄭等國之間,與諸國有頻繁的接觸。因為他們主要居住于北方,故又通稱“北狄”(亦作“翟”)。 秦漢以後,中國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 古代最下級的官
網絡擴展解釋
“旄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文化背景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基本釋義
- 字詞構成:“旄”指牦牛尾,“狄”通“翟”,指雉鳥的長羽。合稱“旄狄”(或“旄羽”)時,特指古代樂舞中使用的兩種羽毛裝飾道具。
- 用途:多見于祭祀、禮儀場合的舞蹈道具,象征莊嚴與神聖性。例如《禮記·樂記》提到“幹戚旄狄以舞之”,即用盾斧和羽毛器具配合舞蹈,以祭祀先王。
2.文化内涵
- 禮樂制度:旄狄是周代禮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于宗廟祭祀等儀式,體現“禮樂相和”的傳統觀念。
- 符號意義:牦牛尾(旄)象征力量與權威,雉羽(狄)象征華美與靈性,兩者結合反映了古代對自然崇拜與等級秩序的融合。
3.擴展關聯
- “狄”的多義性:單獨使用時,“狄”可指北方少數民族(如“北狄”)、低級官吏或雉羽,需結合語境區分。
- 曆史演變:隨着朝代更疊,“狄”的指代逐漸從具體器物擴展至族群、文化差異等抽象概念,但“旄狄”仍保留其原始器物含義。
4.文獻例證
- 《禮記·樂記》中“幹戚旄狄以舞之”是典型用例,孔穎達疏解時明确“狄”為羽飾,強調禮樂需通過形(器物)與聲(音樂)共同完成。
“旄狄”是古代禮樂文化的具象化符號,兼具實用功能與文化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探究相關禮儀制度,可參考《周禮》《禮記》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旄狄的意思
《旄狄》(máo d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古代用來統稱蠻夷的民族名稱。這個詞一般用來指代北方的遊牧民族,如匈奴、鮮卑、契丹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
《旄狄》的部首是犬(狗)音九(正式的部首名是『犬』,而不是『狗』,表示主音旄狄與犬有關),總筆畫數為14。
來源
《旄狄》一詞最早見于《楚辭·七谏》。在古代,漢族人民常以《旄狄》作為對北方遊牧民族的統稱。
繁體字
《旄狄》的繁體字是「旄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旄狄」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采用的寫法是「旄」與「狄」的組合。
例句
1. 古代中國與旄狄遊牧民族之間的關系一直十分緊張。
2. 《史記》中記載了許多關于旄狄的曆史事件。
組詞
旄狄的相關組詞有:旄狄族(máo dí zú)。
近義詞
旄狄的近義詞有:蠻夷(mán yí)、遊牧民族(yóu mù mín zú)。
反義詞
旄狄的反義詞是:漢族(hàn z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