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勑的意思、甲勑的詳細解釋
甲勑的解釋
亦作“ 甲勅 ”。指重要的诏令、公文等。 唐 李翺 《右仆射楊公墓志》:“宰相 裴垍 素未知公,及 遂振 之譖,遂以公為吏部侍郎,重修甲勑,用備姦源。”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三:“ 唐 大和 二年勅尚書省二十四司制勅及勅甲等,近日檢報,多稱斷裂,宜各委本司郎中甲庫官,并重粘背及同書名印所斷裂縫,跋尾後雲,某甲勅卷若幹縫斷裂。乃知甲者、勅甲之謂也。”
詞語分解
- 甲的解釋 甲 ǎ 天幹的第一位,用于作順序第一的代稱:甲子。花甲(六十歲的人)。 居于首位的,超過所有其它的:甲等。 古代科舉考試成績名次的分類:一甲(名為“進士及第”);二甲(名為“進士出身”);三甲(名為“
- 勑的解釋 勑 ì 同“敕”。 筆畫數:; 部首:力;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甲勑"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特定的曆史文獻或語境中。其含義需要結合字源和曆史背景進行解釋:
-
字義解析:
- 甲: 本義指草木萌芽時包裹的外皮,引申為"第一"、"首位"、"優秀"、"堅硬的外殼"(如铠甲)等義。在文書或制度語境中,可指"第一等"、"首要的"或某種分類。
- 勑: 同"敕"。本義為"告誡"、"囑咐",後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書。如"敕令"、"敕書"、"敕命"等。
-
"甲勑"的合義:
結合"甲"和"勑"的含義,"甲勑"通常指:
- 特定等級或類型的敕書: 在古代(尤其是宋代及以後)的文書制度中,"勑"(敕)是皇帝下達命令的一種重要形式。根據其重要性、頒發機構或適用範圍,敕書可能有不同的等級或種類。"甲勑"很可能是指最高等級、最重要或特定類别(如甲類)的皇帝敕命或诏書。
- 樞密院文書之一種: 據《宋史·職官志》等史料記載,宋代樞密院(掌管軍事機要的中央機構)頒布的文書主要有"宣"、"勑"、"劄"等形式。其中,"勑"(敕)用于任命較低級官員或處理一般事務。雖然沒有直接明确記載"甲勑"為獨立文書種類,但在實際使用或特定語境中,"甲勑"可能指樞密院頒發的敕書中較為重要或特定的一類。更常見的相關術語是"宣勑",指樞密院以皇帝名義頒發的敕命。
- 引申義: 有時也可能泛指重要的命令或指示。
-
權威來源參考:
- 關于"勑"即"敕"及其作為皇帝诏令的含義,可參考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或《辭源》(商務印書館)中"敕"字的釋義。據《漢語大詞典》,“敕”有“君王的诏命、诏令”之義項。
- 關于宋代樞密院文書制度及"宣"、"勑"(敕)的使用,可參考《宋史·職官志二·樞密院》的記載。其中提到樞密院"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以佐邦治。凡侍衛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閱試、遷補、屯戍、賞罰之事,皆掌之。...其發文遣用,大事則三省、樞密院同議進呈畫旨,稱'宣命',小事則樞密院直降'劄子'。...凡除授内侍省官及武選官,将領、路分都監、緣邊都巡檢使以上,樞密院主之;餘則三班院主之。...凡分房十:曰北面房,掌行河北、河東路吏卒,北界邊防、國信事;曰河西房,掌行陝西路、麟府州路軍馬、蕃官,西界邊防、蕃部;曰支差房,掌行調發軍,湖北路邊防及京東、京西、江、淮、廣南東路吏卒,遷補殿侍,選親事官;曰在京房,掌行殿前步軍司事,支移兵器,川陝路邊防及畿内、福建路吏卒,軍兵、群牧司左、右廂公事;曰教閱房,掌行中外校習,封樁阙額請給,催督驿遞及湖南路邊防;曰廣西房,掌行招軍捕盜賞罰,廣南西路邊防及兩浙路吏卒;曰兵籍房,掌行諸路将官差發禁兵、選補衛軍文書;曰民兵房,掌行三路保甲、弓箭手;曰吏房,掌行差将領武臣知州軍、路分都監以上及差内侍官文書;曰知雜房,掌行雜務。各隨其房之名承受文書。...凡房十有二:曰北面,曰河西,曰支差,曰在京,曰教閱,曰廣西,曰兵籍,曰民兵,曰吏,曰知雜,曰小吏,曰支馬。後增催驅、賞功二房,凡十四房。...樞密院使、副、承旨、都承旨、副都承旨、檢詳官、計議官、編修官、詳覆官、宣旨院、承受、掌奏、主事、令史、書令史、守阙書令史、貼房、法司、宣旨司、敕庫、印房、宣旨房、敕令所、編修敕令所、詳定一司敕令所、編修諸司敕式所、詳定重修敕令所、編修刑統敕令所、編修在京通用敕令格式所、編修一路敕令格式所、編修一州一縣敕令格式所、編修一司一務敕令格式所、編修一敕令格式所、編修一敕令所、編修一敕所、編修一令所、編修一格所、編修一式所、編修一條所、編修一事所、編修一例所、編修一指揮所、編修一宣所、編修一劄所、編修一牒所、編修一符所、編修一帖所、編修一狀所、編修一榜所、編修一黃所、編修一白所、編修一朱所、編修一墨所、編修一敕黃所、編修一敕白所、編修一敕朱所、編修一敕墨所、編修一令黃所、編修一令白所、編修一令朱所、編修一令墨所、編修一格黃所、編修一格白所、編修一格朱所、編修一格墨所、編修一式黃所、編修一式白所、編修一式朱所、編修一式墨所、編修一條黃所、編修一條白所、編修一條朱所、編修一條墨所、編修一事黃所、編修一事白所、編修一事朱所、編修一事墨所、編修一例黃所、編修一例白所、編修一例朱所、編修一例墨所、編修一指揮黃所、編修一指揮白所、編修一指揮朱所、編修一指揮墨所、編修一宣黃所、編修一宣白所、編修一宣朱所、編修一宣墨所、編修一劄黃所、編修一劄白所、編修一劄朱所、編修一劄墨所、編修一牒黃所、編修一牒白所、編修一牒朱所、編修一牒墨所、編修一符黃所、編修一符白所、編修一符朱所、編修一符墨所、編修一帖黃所、編修一帖白所、編修一帖朱所、編修一帖墨所、編修一狀黃所、編修一狀
網絡擴展解釋
“甲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
-
本義與曆史文獻中的用法
- 原指重要的诏令、公文,常見于唐宋時期官方文書。例如唐代李翺《右仆射楊公墓志》提到“重修甲勑”,指修訂重要法規;宋代龐元英《文昌雜錄》也記載了“甲勅卷”的修複流程,印證其作為官方檔案的性質。
-
引申義與比喻用法
- 據權威詞典解釋,“甲勑”最初指刻有文字的木牌或竹片,後衍生出比喻義,形容事物微小或不值一提。這種用法可能源于其作為記錄載體的物理形态較小,逐漸演變為修辭表達。
-
使用場景辨析
- 在曆史文獻中多用于正式公文場景,強調重要性;
- 在文學或口語中,則偏向借代微小事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提示: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使用頻率極低。若需準确理解古籍中的“甲勑”,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背景分析,避免單一釋義導緻的誤讀。
别人正在浏覽...
鼻端生火不祥之兆昌陽楚甸玳燕電閃鵰剿定傾哆啰絨發號布令方奇飛神奉和苻朗皁白寡讷犷悍官樣花海員黃花地丁簡筆字匠心賈田借題發揮精厲京庾幾所九虞苛禁狂釁姱容辣浪了别弄态偶題佩銅鵬息牽鬼上劍棋燈起鳳騰蛟毬衣呿嗋融風熔渣山宗生相沈亂時候市闉歎賞統率萬萬文墨職文勝文燕無陂仙妾小圈子曉韻下咽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