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笳管的意思、笳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笳管的解釋

即胡笳。古代管樂器名。《南史·隱逸傳下·阮孝緒》:“外兄 王晏 貴顯,屢至其門, 孝緒 度之必至颠覆,聞其笳管,穿籬逃匿,不與相見。”參見“ 胡笳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笳管,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吹奏樂器,尤其在漢魏至唐宋時期廣泛流傳。其名稱由“笳”與“管”二字組合而成,核心含義如下:

一、 基本定義與曆史淵源 笳管,亦稱“胡笳”或簡稱“笳”,是一種源自北方或西域少數民族的簧管吹奏樂器。漢代傳入中原,成為軍樂和儀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音色悲涼、高亢,特别適合表現邊塞、征戍的蒼茫意境,故在邊塞詩文中頻繁出現。《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管樂器名。漢時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帶,初卷蘆葉為之,後以竹為管。”

二、 形制與演奏特征

  1. 材質演變:早期笳管以蘆葦葉卷制而成(稱為“葭管”或“蘆管”),後發展為竹制管身,上開按音孔,管端常插有蘆葦制成的哨嘴(簧片)發聲。其形制與現代的唢呐或某些簧管樂器有淵源關系。
  2. 聲音特點:笳管音色獨特,悲怆凄清,穿透力強。古人常以“悲笳”、“哀笳”、“清笳”形容其聲,多用于傳達思鄉、離别、征戰之苦等情感。《中國音樂詞典》描述其“發音悲壯” 。
  3. 演奏場合:主要用于軍中號令、儀仗鹵簿、以及宮廷和民間的鼓吹樂中。在邊塞軍營,它是傳達號令、提振士氣或抒發戍卒情懷的重要樂器。

三、 文化意象與文學象征 笳管在文學作品中,尤其是邊塞詩歌中,已成為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意象:

  1. 邊塞征戍的标志:其聲音常與烽火、鐵騎、大漠、孤城等意象并置,共同構建蒼涼雄渾的邊塞意境,成為征人生活的典型背景音。如唐代李颀《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中描繪的胡笳聲。
  2. 悲涼情感的載體:其悲怆的音色天然承載着思鄉懷遠、生離死别、戰争殘酷等深沉情感。杜甫《後出塞》中“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即是例證。
  3. 文化交流的見證:作為“胡樂”的代表之一,笳管體現了中原文化與西域、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樂府詩集》中收錄的《胡笳十八拍》(傳為蔡琰所作)更是将笳聲與個人身世、家國情懷緊密結合的千古名篇 。

四、 與“管”字的關系 “管”在此處泛指管狀吹奏樂器。将“笳”稱為“笳管”,既點明了其作為管樂器的屬性,也強化了其作為特定樂器的專名性質,區别于其他類型的管樂器(如笛、箫)。這種構詞方式在古代樂器命名中常見(如“羌笛”、“蘆管”)。

總結 笳管是中國古代音樂史和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吹奏樂器。它不僅是具有特定形制和音色的實物樂器,更因其獨特的悲涼音質和廣泛的應用場景(尤其是邊塞軍營),而升華為承載征戍之苦、思鄉之情和異域文化色彩的經典文學意象。其名稱“笳管”清晰地标識了其作為管樂器的本質及其特定的文化來源(胡笳)。王維《雙黃鹄歌送别》中“悲笳嘹唳垂舞衣,賓欲散兮複相依”的詩句,生動再現了笳管在離别場景中的感染力 。

網絡擴展解釋

笳管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吹奏樂器,屬于邊棱音氣鳴類樂器。其名稱中的“笳”原指漢代從西域傳入的胡笳(用蘆葦葉卷制的簡易樂器),而“管”則指竹制或木制的管狀吹奏器。兩者結合後,“笳管”可能指以下兩種含義:

  1. 胡笳的别稱
    早期指遊牧民族使用的胡笳,常用于邊塞軍中傳達信號或抒發思鄉之情,如蔡文姬《胡笳十八拍》中描述的悲怆音色。

  2. 唐代燕樂中的改良樂器
    唐代吸收西域樂器特點,将笳與中原管樂器結合,形成更複雜的管身結構(可能帶簧片),用于宮廷宴樂。宋代《樂書》記載其“卷蘆葉而吹”,音色蒼涼。

由于無具體搜索結果支撐,以上解釋基于傳統文獻中“笳”“管”二字的樂器屬性綜合推斷。若需更精準的考古或樂律學考據,建議查閱《中國古代樂器史》《全唐詩中的音樂史料》等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無一成便車逼陡撥車鉏镈春暖花開椿歲從吉大嫂子刁蠻東牀擇對東序西膠逗晚斷橋杜秋之年耳聾眼瞎鵝掌楸房下番來覆去風癲怪傑觀陣鼓鼻憨氣豪筆黑吊搭鶴帔合署火亮将軍交讓冠吉甫唧咕康阜科考饋贶老弱殘兵門郎面戒明密辇道昵好枰棊前三後四人工授精溶溶蕩蕩三傑設醮失機十死一生宿計謄黃田公挑力退股推結威吓誣證翛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