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蠟祭。語出《禮記·郊特牲》:“天子大蠟八, 伊耆氏 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 鄭玄 注:“閉藏之月,萬物各已歸根復命,聖人欲報其神之有功者,故求索而享祭之也。” 明 許承欽 《兵至》詩:“蠟索催殘令, 蚩尤 卷夕矄。” 明 張煌言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或者歆之以厚利而不嚮,惕之以明威而不附,此必上任詐力之臣也。非然,其蠟索之利未阜歟。非然,其刑罰之禁未寬歟。”
“蠟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祭祀活動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蠟索”即“蠟祭”,指古代年終舉行的祭祀儀式。語出《禮記·郊特牲》:“天子大蠟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飨之也。”
蠟祭是古代重要的國家祭祀,祭祀對象包括農神、谷神、山川等八類神祇(即“大蠟八”)。《禮記》鄭玄注提到,此時萬物已歸根複命,聖人通過祭祀回報神靈的功勞。
明代張煌言曾用“蠟索之利未阜”表達對祭祀與政策關系的思考,側面印證該詞在古籍中的使用場景。
“蠟索”屬于較冷僻的古漢語詞彙,多出現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語境含義。
蠟索這個詞是指用蠟塗過的繩索,起源于古代傳統木偶表演藝術。它在現代漢語中也可作為一個比喻,表示某種處境下困難或危險的局面。
蠟(蟲字旁,蟲字四等),總筆畫數:11;索(纟字旁,纟字兩等),總筆畫數:10。
蠟索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文學家梅堯臣的傳世著作《歲月紅塵》中。據考證,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傳統木偶戲。在木偶表演中,木偶的身體上塗抹着一層蠟,然後被繩索吊起來操縱。隨着時間的推移,蠟塗過的繩索逐漸被人們稱為蠟索,後來逐漸引申為比喻困境或危險境地的詞語。
蠟索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蠟索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蠟字是在“蟲”字旁加上“囗”,而索字是在“纟”字旁加上“糸”。所以,古時候寫作蟨索。
1. 他陷入了蠟索之中,毫無脫身的希望。
2. 這個項目的失敗使得公司陷入了蠟索境地。
1. 蠟燭:用蠟制成的照明物。
2. 蠟像:用熔化的蠟制成的人像雕塑。
3. 蠟翼:昆蟲翅膀上覆蓋一層蠟質的薄膜。
4. 月蠟:指農曆每月15日的圓盈時刻,也稱為盈蠟。
1. 困境
2. 危險境地
3. 險境
輕松
安全
暢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