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刻猛獸形象為飾的鐘架。《文選·張衡<西京賦>》:“洪鐘萬鈞,猛虡趪趪。” 劉良 注:“猛,謂獸也……虡,鐘架趺也。” 北周 庾信 《周宗廟歌·昭夏》:“清廟肅肅,猛虡煌煌。”
“猛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張衡的《西京賦》:“洪鐘萬鈞,猛虡趪趪。”唐代學者劉良注釋為:“猛,謂獸也;虡,鐘架趺也。”意為鐘架底座以猛獸紋飾凸顯莊重。
部分網絡釋義提到“大狗”的引申義,但此解釋缺乏權威文獻支撐,建議以《文選》及傳統訓诂學注解為準。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禮器考》等專著。
《猛虡》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兇猛的野獸,通常指豺狼。它形容動作迅猛兇惡,具有威脅性。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常常用來形容邪惡或兇暴的人。
《猛虡》這個詞的部首是犬(犭)和虎(虍)。犬部表示與狗有關,而虎部則代表與虎有關。根據拆分,這個詞的筆畫數為17。
《猛虡》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洪範》一書中。它的繁體字是「猛」,由獸(犬)和明(日)兩個部分組成。在繁體中,「猛」字的形狀更加整齊美觀,筆劃也相對簡化。
在古代,「猛虡」的寫法略有不同。它曾寫作「猛蟲」,用「蟲」代替「虍」。蟲部表示與昆蟲有關,借指兇猛的野獸。不過現如今,這種寫法已經不再通用。
1. 雷電交加之際,森林深處一道猛虡突然沖出。
2. 他看起來平靜無害,卻隱藏着一顆猛虡的心。
組詞:兇猛、猛獸、猛犸、猛烈。
近義詞:猛獸、兇惡。
反義詞:溫和、柔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