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rigin;source;starting point] 事物产生的根源
(1).源头。 汉 王充 《论衡·效力》:“ 江 河 之水,驰涌滑漏,席地长远,无枯竭之流,本源盛矣。” 宋 王禹偁 《盐池十八韵》:“本源皆泻滷,异端亦咸鹺。”
(2).借指事物的根源,起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宋 司马光 《进修心治国之要札子状》:“夫治乱、安危、存亡之本源,皆在人君之心。” 清 陈梦雷 《绝交书》:“或者年兄戒迷復之凶,敦报德之义,遡泉荫之本源,悔下石之机智,补牘详陈,无所隐讳。” ********* 《人格救国》:“近来科学中的进化论家说,人类是由极简单的动物,慢慢变成复杂的动物……所以人的本源便是动物。”
(3).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方面。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唐 杜甫 《信行远修水筒》诗:“秉心识本源,於事少凝滞。” 宋 陆游 《读<老子>》诗:“正尔分章句,谁歟达本源?” 清 恽敬 《<姚江学案>书后》二:“此皆议论之时,枝叶波流偶然相及,非为学之本源。” 廖仲恺 《国民的努力》:“必须先从本源着手,把政治上的障碍物扫清,这是我们应努力的第一着。”
“本源”的汉语词典释义
“本源”一词在汉语中具有深厚的哲学与文化内涵,其核心含义指事物的根本源头或最初起因。根据权威汉语词典释义,可归纳为以下层次:
根本起源
指事物产生的原始起点或基础构成。例如《汉语大词典》释为“事物的根源或起源”,强调万物存在的初始依据。如“追溯文化的本源”即探究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
本质与内核
引申为事物不可再分割的核心属性或内在规律。《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注解为“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和构成基础”,如“道德的本源在于良知”,指向人性最根本的驱动力。
哲学与宇宙论范畴
在传统哲学语境中,“本源”常指宇宙万物的终极本体。如《辞海》释义中关联道家“道生万物”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体现对世界统一性的探索。
文化延伸
“本源”概念在儒家“慎终追远”、佛教“缘起性空”等思想中均有呼应,共同构成中华文化对“存在本质”的思辨传统。
参考来源:
“本源”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ěn yuán,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根源与起源
指事物产生的根本源头或最初起点,强调事物的基础性和最初形态。例如,哲学中常探讨世界的本源问题,即宇宙的起源和存在依据。
核心与根本
也可指事物的最重要方面或本质属性。如南朝刘勰提到“立文之本源”,即强调本质对文学创作的决定性作用。
在西方哲学中,本源(希腊文arche)是本体论的核心概念,指世界的终极来源和构成基础。例如:
词义扩展
构词与近义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扩展用法,可参考权威词典(如、6、10)。
拔绝八眉豹蔚拔授畀付碧青蟾盘瞋眸嘟呐顿抑儿女子风毛風月常新覆盆难照甘蓼高危怪石供盥溉海市蜃楼邯郸行号褂纥梯纥榻后监圜室兼赅今代精曜金支局躬老患姥娘两岐年纶连緑帻没头蹲描摹猕猴梯评分贫悭品韵披退千龄万代瞧得起劁刈青胖遒絶劝誉荣罗上肩容易下肩难山公倒载山人树蕙顺人丝氂团圆节突立外资汙渎相逢狭路笑耍头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