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廟音樂。多用于祭祀或頌德。《漢書·景帝紀》:“明象乎日月,而廟樂不稱,朕甚懼焉。” 清 吳偉業 《讀端清鄭世子傳》詩:“ 明 興二百年,廟樂猶得失。” 金松岑 《文學上之美術觀》:“翳彼樂府,風詩之遺,軍歌激揚,廟樂典重,寫哀凄厲,言情芬芳,足使絲篁葉奏,宮徵相和。”
“廟樂”是古代中國用于宗廟祭祀或頌揚功德的禮儀音樂,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定義
廟樂指宗廟中使用的音樂,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或頌揚帝王功德。其結構由“廟”(供奉神佛或祖先的場所)和“樂”(音樂)組成,讀音為miào lè。
主要用途
曆史例證
清代吳偉業在詩中提及“廟樂猶得失”,反映明代宗廟音樂的演變與争議;金松岑則将其與古代樂府詩并論,強調其莊嚴典重的藝術特點。
延伸說明
“廟”不僅指宗廟,也涵蓋土地廟、孔廟等場所;“樂”在此語境中讀lè,側重音樂帶來的肅穆與儀式感。
總結來看,廟樂是古代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兼具宗教、政治與文化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樂曲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書》等文獻或專業音樂史研究。
廟樂是指在廟宇或寺廟中演奏的音樂。它是寺廟禮儀的一部分,用于祭神、供奉或舉行廟會等場合,以增加儀式的莊嚴感和氣氛。
廟樂的部首是廣字底部的“丷”,總共有12個筆畫。
廟樂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關雎》中:“思娈孟、廟樂肆。”在古代,廟樂是以樂舞的形式表達祭祀和禮儀的。在繁體漢字中,“廟”字的寫法有小篆“廟”和簡化字“廟”,“樂”字則是“樂”。
在古代漢字中,廟的字形為“廣”加“廴”,“樂”的字形則比現代簡化的形态要複雜一些,由“王”、“口”、“六”等部分構成。
1. 廟樂隊正在廟會上演奏祭祀曲目。
2. 許多人欣賞廟樂的高雅和莊嚴。
1. 宮廟:古代供奉神靈的殿堂。
2. 祭廟:進行祭祀活動、祭拜神靈的廟宇。
3. 樂舞:以舞蹈形式表演的音樂藝術。
宮樂、院樂
世俗音樂、娛樂音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