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七種肉醬。《周禮·天官·醢人》:“以五齊、七醢、七菹、三臡實之。” 鄭玄 注:“七醢:醓、蠃、蠯、蚳、魚、兔、鴈醢。” 明 邵璨 《香囊記·瓊林》:“異品朱櫻緑筍,香葅紫蕨青葵,五齏七醢與三臡,總是仙庖珍味。”
“七醢”是古代飲食文化中的專有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古代七種不同原料制作的肉醬,屬于祭祀或宴飲中的高級調味品。該詞源自《周禮·天官·醢人》,鄭玄注明确認其包含醓(肉醬)、蠃(蝸牛)、蠯(蛤類)、蚳(蟻卵)、魚、兔、雁七種食材制成的醬料。
曆史背景與用途
七醢與“五齊”“七菹”“三臡”共同用于周代祭祀禮器,屬于“醢人”官職管理的珍馐,體現了古代食飲制度的精細化分類。明代戲曲《香囊記·瓊林》中“五齏七醢與三臡”的描述,進一步佐證了其作為貴族珍馐的地位。
文化延伸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作為研究古代禮儀或飲食文化的專業術語。需注意“醢”字本身亦指代古代将人剁成肉醬的酷刑,但此義項與“七醢”無直接關聯。
《七醢》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七”和“醢”兩個字組成。
“七”字的部首是“一”,它的筆畫數目為二。
“醢”字的部首是“酉”,它的筆畫數目為十三。
《七醢》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鄘風·七月》這首古詩之中:“秋大發于鮮宇,七月肅而面。”這裡的“七月”即指的是秋季。而後來的文獻中,七醢也被用來形容美味的菜肴。
《七醢》的繁體字為「七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說文解字》中描述的“七”字形為一豎劃和一個一點,并且豎劃在點的上方。
1. 這家餐廳有一道特色菜叫做“七醢烤魚”,非常美味。
2. 她精心準備了七醢雞翅,宴請來賓。
七醢烤魚、七醢雞翅、七醢鴨脖
七味、七香
單調、無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