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讨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今将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内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禍至無日”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該成語通過“無日”強化緊迫感,適用于強調需立即行動的警示場景,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嚴肅論述中。
《禍至無日》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災禍不斷,天災人禍接連不斷。它的拆分部首是示部和日部,筆畫數為16畫。示部表示意義,日部表示時間,結合在一起指的是災禍的連續發生。
《禍至無日》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莊公六年》,原文是:“禍至無日。”它出自左傳,所以也可以稱為“左傳語”。繁體字寫法是「禍至無日」。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至」在字的上方多有一短豎,表示強調。而在成語《禍至無日》中,這個字的寫法并沒有這樣的短豎。
以下為《禍至無日》的例句:
1. 這個家庭遭受了連續的災禍,真是禍至無日。
2. 國家連年戰亂,百姓的苦難禍至無日。
《禍至無日》的組詞有:
1. 禍不單行
2. 禍福相生
《禍至無日》的近義詞有:
1. 禍不斷至
2. 禍事頻發
《禍至無日》的反義詞有:
1. 禍事不再
2. 福澤無極
總之,《禍至無日》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災禍接踵而來,給人們帶來連續的不幸和悲痛。它的使用可以用來形容連續的不好的事情發生,也提醒人們要防患未然,避免災禍的發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