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eep a tight rein on self and cut down on expense] 約束自己節約費用。《孝經·庶人章》:“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謹,用如使動詞,嚴格約束
修身饬行,節省其用。《孝經·庶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唐玄宗 注:“身恭謹則遠恥辱,用節省則免飢寒。” 宋 司馬光 《訓儉示康》:“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 元 柯丹丘 《荊钗記·合巹》:“隻為家道貧窮,守荊釵裙布,謹身節用。”
“謹身節用”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解析
“謹身節用”是漢語中的四字成語,出自儒家經典文獻《孝經·庶人章》:“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其核心含義為謹慎修身、節省用度,強調個體在行為上嚴于律己,在物質上克制奢靡,體現傳統道德觀中的自省與節儉精神。
詞義分解
《漢語大詞典》解釋“謹”為“慎重、小心”,“身”代指自身行為,整體強調以嚴格标準約束言行。
據《古代漢語詞典》,“節”含“節制、節省”之義,“用”指財物消耗,合指合理規劃開支。
文化内涵
該成語融合了儒家“修身齊家”思想,既要求個人道德完善(如《論語·學而》中“敏于事而慎于言”),又提倡勤儉持家(如《禮記·王制》中“量入以為出”)。其精神被曆代學者推崇,如宋代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強調“謹身以遠罪,節用以養親”。
用法與例證
權威參考來源
“謹身節用”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修身自律、節儉開支,強調個人在行為約束和物質使用上的節制。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源自《孝經·庶人章》:“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古代認為普通百姓的孝道不僅在于贍養父母,更需通過嚴于律己、勤儉持家來實現。
總結來看,“謹身節用”融合了儒家修身思想與實用主義價值觀,既是個人立身準則,也是傳統文化中關于資源管理的重要理念。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孝經》原文或相關典籍。
阿摟安邊備守本名便養碧天蟾宮折桂叢報的役仃伶鬥争飯坑酒囊工絕貫氣館長國娥寒光嘩世動俗嚼口繼代介詞鏡屏計帳苦匏連昏接晨煉焦煉銅利缰名鎖厲精為治栗斯路半旅呈馬八兒茅扉眊眊眉柳沒上下冥行盲索懦劣平餘青鬼傾卸毬燈權數日遊神試士使用水土四伯宿客绹絞田父之獲同袍微莫甕鑒無題纖隸瞎弄笑而不答蕭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