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砍下的柴薪。《诗·小雅·大东》:“有洌氿泉,无浸穫薪。” 毛 传:“穫,艾(刈)也。”一说为落木之薪。 郑玄 笺:“穫,落木名也。”
获薪是由“获”与“薪”组成的复合词,在汉语中属于较为罕见的用法。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获”本义指收割谷物,引申为取得、得到,如《诗经·豳风》载“八月其获”;“薪”指柴草,如《礼记·月令》言“收秩薪柴”。二字组合后,“获薪”可解作“收割柴草”或“取得薪材”,多用于描述农耕时代采集燃料的劳动行为,例如《周礼·地官》记载的“委人掌敛野之赋,敛薪刍”。
在近现代汉语中,“获薪”的书面用法逐渐减少,但仍有学者在考据古代生产活动时沿用此词。例如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分析先秦经济制度时,曾以“获薪”为例说明民间燃料供给方式(引自中华书局《古代汉语》第二册)。需注意的是,该词与“获薪”的现代同音词“获薪”(指获得工资)存在语义差异,后者属于新造词汇,尚未被规范性词典收录。
“获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存在古今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
古义(主要解释)
指砍下的柴薪,出自《诗经·小雅·大东》中的“有洌氿泉,无浸获薪”。
现代误用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其解释为“通过工作获得薪水”,属于对字面义的误解,缺乏古籍依据。
建议在古籍阅读或文言文写作中使用其原始含义,避免现代误用。
驳辨搏杀不差毫发不可残寒残零操刀伤锦诚臣陈姥姥重返稠人广众灯筒丁玲东山人发髻翻嘴腹侮耿着功不唐捐勾栏过宾故作姿态活话茎干忌祟狂缪两立列风临春廪秋芦花沦殄落花流水旅生慢法谬悮模山范水遣累遣戍怯怛青秀邛邛距虚旗旐盛鋭事宽即圆耍寡嘴衰歇涚齐绥祭帑椟贪相瓦罐不离井上破五明囊物体小便宜晓的小时了了胁肩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