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頑的意思、疏頑的詳細解釋
疏頑的解釋
亦作“疎頑”。1.懶散頑鈍。《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吾性疏頑,教道無素,恆恐 子穀 負辱清朝。” 唐 唐彥謙 《八月十六日夜月》詩:“賴将吟詠聊惆悵,早是疏頑耐别離。” 宋 曾鞏 《西園席上》詩:“唯慙别乘疎頑甚,滿足塵埃更有詩。”《水浒傳》第二二回:“ 宋江 疏頑小吏,今日特來相投。” 清 陳确 《祭山陰先生文》:“生夙以疏頑,不省家計。”
(2).指強硬,固執。 清 黃景仁 《送溫舍人汝適歸廣州》詩:“我昔獻賦來田間,骨節疏頑性孤鯁。”
詞語分解
- 疏的解釋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暢:疏導。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義疏財。 事物間距離大,空隙大,與“密”相對:疏密。疏松。疏朗。疏曠。疏闊。疏落(?)。稀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不親密,關系遠
- 頑的解釋 頑 (頑) á 愚鈍:愚頑。冥頑不靈(愚昧頑鈍不靈活)。 不容易變化或動搖:頑固。頑強。頑敵。頑症。刁頑。負隅頑抗。 淘氣,胡鬧:頑皮。頑童。 同“玩”①②。 筆畫數:; 部首:頁;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疏頑
釋義
形容詞,指疏懶愚鈍、不谙世故的性情或狀态,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處世态度。
一、單字溯源與構詞解析
- 疏
- 本義為疏通(《說文解字·部》:"疏,通也"),引申為疏遠、粗疏。
- 在"疏頑"中強調待人接物的散漫、不經心。
- 頑
二、權威辭書釋義
- 《漢語大詞典》(第8卷第6頁)
疏懶愚鈍。多用作自謙之辭。
例證:唐代杜甫《客堂》詩:"艱危作旅人,疏頑倚路旁。"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352頁)
粗疏頑劣;愚鈍而不合時宜。
例證:宋代陸遊《晚秋遣懷》詩:"疏頑自笑難施世,貧病誰令巧退藏。"
三、文學經典用例
- 杜甫《寄嶽州賈司馬六丈》
"疏頑依戶牖,容易逐兒童。"
釋讀:以"疏頑"自陳性情迂闊,難融世俗。
- 柳宗元《酬婁秀才将之淮南見贈之什》
"好音憐铩羽,濡沫慰疏頑。"
釋讀:借"疏頑"表達對自身孤高性格的認知。
四、近義與關聯詞
- 疏懶:懶散而不慣受拘束(《紅樓夢》第三回:"性情疏懶,不慣管理俗務")。
- 頑鈍:愚笨遲鈍(《史記·陳丞相世家》:"士之頑鈍嗜利者多歸漢")。
- 迂拙:迂闊笨拙(蘇轼《與滕達道書》:"某迂拙多忤")。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第八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 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2002.
- 仇兆鳌注.《杜詩詳注》. 中華書局, 1979.
- 蕭滌非主編.《杜甫全集校注》.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4.
網絡擴展解釋
“疏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 懶散頑鈍
指性格或行為上的懈怠、不勤勉,缺乏進取心。例如《後漢書·列女傳》中“吾性疏頑,教道無素”即表達自我批評的懶散态度。
- 強硬固執
形容人堅持己見、不易改變,帶有剛愎自用的特質。如清代黃景仁詩句“骨節疏頑性孤鯁”即強調性格的固執。
二、使用場景
- 文學描述:多用于古文或詩詞中,如唐代唐彥謙“早是疏頑耐别離”。
- 性格批評:可形容他人或自我反省,如《水浒傳》中宋江自稱“疏頑小吏”。
三、補充說明
- 發音:正确讀音為shū wán(注意中“shū nàn”為錯誤标注)。
- 近義詞:固執、頑鈍、疏懶。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水浒傳》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奧古斯都扒釘敗奔邊塵不驚弊骐鬯然仇偶初志得其三昧得幸東量西折飛沙揚礫烽火相連風囊佛頂珠服汙該淹坩貝羅格得耕貨國令花萼相輝宦迹讙朱槵子奸态交交記籍矜赈救星忌作慨憤考盤老老樂歲兩虢遼壤列岸淩跞零數蠻客毛大戶綿延不斷納缽赧怍骈體文青虵輕頭勤行曲柄笠趣解忍虐容表若或三番兩次山澗樹空錪錪晳白齘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