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象征主義為創作方法的文藝流派。 胡也頻 《到莫斯科去》:“然而這些名為印象派,象征派,寫實派……這些各有來源的西洋畫,也不能使 素裳 感到比較的滿意。” 郭沫若 《當前詩歌中的主要問題》:“‘五四’以來的新詩有各種各樣的新詩,什麼新月派,象征派,這個派那個派的,我也弄不大清楚。”參見“ 象徵主義 ”。
象征派是文學與藝術領域的重要流派,強調通過象征、隱喻等手法表達抽象情感與精神内涵,而非直接描繪現實。其核心在于用具體意象暗示深層思想,追求超越表象的哲理性與神秘感。
在繪畫與雕塑中,象征派藝術家(如居斯塔夫·莫羅、奧迪隆·雷東)通過神話、夢境等主題,以色彩、線條傳遞主觀情感。例如莫羅的《莎樂美》以華麗裝飾象征欲望與死亡的交織,體現超驗精神追求(來源:《西方美術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世紀20年代由李金發、戴望舒等詩人引入,代表作《微雨》以“枯骨”“殘陽”等意象隱喻生命虛無,打破直白抒情傳統(來源:《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肇始于波德萊爾《惡之花》,馬拉美、魏爾倫等人發展出“純詩”理論,主張用音樂性語言激發聯想,如《牧神的午後》以自然景物暗示感官體驗(來源:《歐洲文學史》,商務印書館)。
廣義上,“象征派”可指代任何通過符號化表達抽象概念的藝術或文化實踐,如宗教儀式中的聖物象征信仰,或社會運動中特定标志代表集體訴求(來源:《文化符號學導論》,三聯書店)。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工具書及學術著作,未引用網頁資料以保障準确性。如需擴展閱讀,建議查閱《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第1472頁或《文學術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象征派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興起于法國并影響全球的文藝流派,其核心是以象征主義為創作方法,強調通過隱喻、暗示等手法表達内在情感與抽象理念。以下是詳細解析:
象征派最初指19世紀80年代法國文學運動,後擴展至繪畫、音樂等領域。其名稱源于1886年讓·莫雷亞斯發表的《象征主義宣言》。先驅者可追溯至1857年波德萊爾的詩集《惡之花》,該作品以病态美和城市焦慮為主題,成為浪漫主義向象征主義過渡的标志。
象征派成為西方現代藝術的重要源頭,直接影響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等流派。其“内在真實”理念颠覆了傳統藝術觀,推動了抽象藝術的發展。
(注:更多細節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高權威性内容,如、6、7、9等。)
巴苴半文不白扮戲辯誣閟絕昌昌谄上欺下讒子杈丫傳鼓大夢方醒旦雲導吏點頭咂嘴彫甿非駁諷翫風信年華汾沄告貸高談大論光華奪目龜鈕滾壩橫徂繼而矜奮金符浄發窘苦疚疾九女春掎遮祭正嵁崿瞰睨懶漢鞋雷達烈山氏冒難抛費爬剔屏伏批示愆序窮懸群起攻之仁德堂傻眼石像説親私方素辭填鴨式土蓄尉律學閑編先室霞绮邪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