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得以避免(不利、不幸之事等)。《后汉书·宋弘传》:“ 赤眉 入 长安 ,遣使徵 弘 ……﹝ 弘 ﹞自投於水,家人救得出,因佯死获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二》:“ 项羽 将因会 高祖 ,危 高祖 …… 项伯 终护 高祖 ,以获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饶德操 ﹞尝醉赴 汴水 ,适遇客舟,救之获免。” 梁启超 《新民说发端》:“不自摄生,而怨风雪暴暵波涛瘴癘之无情,非直彼不任受,而我亦岂以善怨而获免耶!”
(2).得到赦免。 宋 欧阳修 《纵囚论》:“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復来乎?”
获免
获免(huò miǎn)是汉语复合动词,由“获”(得到)与“免”(免除)组合而成,核心含义指因某种原因得以免除责任、刑罚或灾祸,强调被动获得解脱的结果。
《汉语大词典》:
“获免”指幸免于难或免除罪责。例如《后汉书·邓寇列传》载:“(邓训)卒后,吏人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数千人……遂获免于难。”此处指因民众哀悼而免受牵连之祸。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9卷)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释为“得到免除;幸免”,多用于被动语境,如“因证据不足获免起诉”。
免除刑罚:
《明史·刑法志》载:“囚有冤者,许其家人陈诉,或获免罪。”指囚犯因申诉成功被免除刑罚。
语义重点:通过外部干预(如申诉、赦令)被动脱离责罚。
幸免于灾祸: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臧孙纥出奔,遂致防而奔齐……获免于乱。”指在政治动乱中侥幸脱险。
语义延伸:强调偶然性或外部条件促成的解脱。
“获免起诉”“获免刑事责任”指因法定原因(如时效届满、特赦)免除法律追责。
“因健康原因获免体测”指经批准免除义务,隐含“申请-批准”的被动性。
“赦免”侧重权力主体主动宽恕(如国家赦令),而“获免”强调客体被动受益(如因证据不足获免)。
二者均有“侥幸脱险”义,但“幸免”更突出偶然性(如“幸免于难”),“获免”隐含程序性免除(如审批、裁决)。
“获免”是书面性较强的动词,需依赖外部条件实现责任或灾祸的免除,其语义核心在于被动性解脱,古今用法均围绕此逻辑展开。
“获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得以避免(不利、不幸之事)
指通过某种方式避开灾祸或困境。例如《后汉书·宋弘传》记载,宋弘投水佯死“获免”赤眉军的征召。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也提到项伯保护刘邦使其“获免”项羽的加害。
得到赦免
多指免除刑罚或罪责。如欧阳修《纵囚论》中,囚犯因主动归返而“获免”死刑;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有人醉酒落水被救而“获免”溺亡。
如需更多古籍例证或完整释义,可参考《后汉书》《水经注》等文献,或查看沪江在线词典等来源。
巴人八垠背部鄙悰笔性鉢盂不功采桑子朝真虫蚀字丑相怠偷调易恶垜耳目股肱丰末辜恩负义豪干暴取醮妇角速度嘉猷聚沙之年柯舒连筒吏部逦连林兰戾契吏事龙门满招损﹐谦受益马下卒俔天潜踪蹑迹挈持骐驎青绿絇履踆兔认影为头热雾乳井三纸无驴赏酌水曹郎苏丹港煻煨贪洿跳出痛心拔脑头汤面退躲外商望尘奔溃屋顶花园物极将返乌巷闲接选举仙客来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