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乾象曆的意思、乾象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乾象曆的解釋

我國古代的一種曆法。 東漢 末 劉洪 所制。自 三國 吳 黃武 二年頒行,采用至 吳 亡。參閱《晉書·律曆志中》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乾象曆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曆法,由東漢天文學家劉洪于公元206年編撰完成,後經三國時期吳國阚澤注解并推行,自黃武二年(223年)起實施至吳亡(280年)。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乾象曆名稱中的「乾象」指天象變化,體現了該曆法以天文觀測為基礎的特點。該曆法在曆史上首次引入多項創新算法:

  1. 近點月計算:精确測定月球的近點月周期為27.5508日,并發現月球的近地點進動現象(每近點月進動約3°4′);
  2. 定朔算法:改進傳統平朔法,通過考慮月球運行速度不均勻性來推算朔日,使日月食預測更精準;
  3. 回歸年與朔望月參數:回歸年取365$frac{145}{589}$日(約365.2462日),朔望月取29$frac{773}{1457}$日(約29.53054日),精度超越同時期的四分曆。

二、曆史背景

三、學術意義

乾象曆被《晉書·律曆志》評價為「轉精密矣」,标志着中國古代曆法從經驗模式轉向數理推算的重要轉折,其定朔算法為後世曆法(如祖沖之《大明曆》)奠定基礎。

注意:将「乾象」誤解為《易經》概念,實際該名稱源于天象觀測(參考),需以曆法專業釋義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乾象曆

乾象曆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乾象曆的意思是“宇宙的變化和演化的曆史”。下面将對乾象曆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解釋。

拆分部首和筆畫

乾象曆的第一個字是“乾”,它的拆分部首是“乙”,總共有4個筆畫;第二個字是“象”,它的拆分部首是“豕”,總共有12個筆畫。

來源

乾象曆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哲學家周敦頤的《爻言通》中。他認為,宇宙的變化和演化是由于乾和象兩個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乾象曆也被用來指代記錄和研究宇宙變化和演化的曆史。

繁體

乾象曆的繁體寫法是“乾象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乾”字的寫法為“乙間”;“象”字的寫法為“乚後人八月”。

例句

1. 乾象曆記錄了宇宙演化的脈絡。

2. 他研究了乾象曆數十年,成為了權威。

組詞

乾象曆的組詞有:“乾曆”、“象曆”、“乾象學”等。

近義詞

乾象曆的近義詞有:“天象曆”、“宇宙曆史”。

反義詞

乾象曆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