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2-451)南朝宋史學家。字世期,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曾任宋中書侍郎。奉宋文帝命為《三國志》作注,博采群書一百四十餘種,保存了大量史料。
裴松之(372-451年),字世期,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是南朝宋時期著名史學家、文獻學家。其名在《中國曆史大辭典》中釋義為“以注疏《三國志》著稱,開創史注新體例,補阙糾謬,保存大量珍貴史料”。
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裴松之”一詞包含三層核心含義:
學術權威來源參考: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南朝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是著名的史學家和文獻學家。以下是對其生平與貢獻的詳細解釋:
身份背景
裴松之出身士族,祖父裴昧曾任光祿大夫,父親裴珪官至正員外郎。他自幼博覽群書,20歲起任東晉殿中将軍,後在南朝宋曆任中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
主要成就
他奉宋文帝之命為陳壽《三國志》作注,開創了史注新體例。通過博采140餘種典籍,補充原書缺漏,考辨史實,保存了大量珍貴史料,如《江表傳》《魏略》等已散佚文獻。
代表作品
除《三國志注》外,他還著有《晉紀》《文論》等作品,但多已失傳。
家族影響
其子裴骃(《史記集解》作者)、曾孫裴子野(《宋略》作者)均為史學家,三人并稱“史學三裴”。
曆史評價
裴注以“補缺、備異、懲妄、論辯”為特點,被後世視為研究三國曆史的重要補充,清代《四庫全書總目》稱其“網羅繁富,考證詳明”。
需注意,部分網頁内容存在重複,建議通過權威渠道(如《宋書》本傳)進一步查證其生平和學術貢獻。
辨絜别簿超然自得陳白舛錯踔掉存項帶着鈴铛去做賊打開天窗說亮話德體董事長二合方謀浮疎感怆幹窦趕明兒工業區絓法光啟光燭汩董估舟荷蘭豆黃屋非心江槎僭迹奸擄燒殺谫僿教程捷捷潰破連室靈宅流沔砻鑄廬室縷舉民甲謀力念念不舍潘安噴噀潑髒水穹阊奢傲聲譽涉套壽木衰頹題叅停妻再娶涕淫淫推卻文杏悟心纖悉鮮雲魈鬼錫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