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戰争之類的災難接連不斷。 漢 蔡邕 《難夏育請伐鮮卑議》:“乃欲張設近期,誘喜朝廷,三年不成,必迫於害,禍結兵連,不得中休,轉運糧饟,不可勝給。”
“禍結兵連”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戰争與災禍接連不斷,形成惡性循環。其中“禍”指災禍,“結”與“連”均表示“接連、持續”,“兵”指戰争()。
最早見于《漢書·匈奴傳》的記載:“雖有克獲之功,胡辄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描述了漢朝與匈奴長期戰争的困境()。
該成語與“兵連禍結”為同源異序詞,二者含義相同,均強調戰争與災禍的持續性()。
“禍結兵連”生動刻畫了戰争與災難交織的複雜局面,常見于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具有強烈的警示意味。可通過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進一步查閱相關典故。
禍結兵連是一個成語,意為禍患引起戰争。該詞的拆分部首是“示”和“兵”,其中示為左部,兵為右部。示字在該詞中起象形作用,表示犧牲、災禍等不好的事情;兵字則表示軍隊、戰争。
該詞的筆畫數為13筆,示字為5筆,兵字為8筆。在書寫時示字位于上部,兵字位于下部。
禍結兵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衛靈公》一文中,孔子曾經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此話意味着如果人們不能滿足當前的狀況,貪婪追求更多的利益,将會帶來禍患和不幸。這個觀點被引申為禍患能夠引發沖突和戰争。
在繁體字中,禍結兵連的寫法為「禍結兵連」。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示字傳統上沒有左上的點,而是寫作「禸」,而兵字傳統上的左側是由上到下的短橫,帶有彎曲的底部線條,類似于「乙」的形狀。
以下為禍結兵連的例句:
1. 政治不穩定往往會引發社會動蕩,甚至禍結兵連。
2. 這場惡意的謠言使得兩個國家的關系日益緊張,可謂禍結兵連。
禍結兵連的組詞有:禍患、沖突、戰争、矛盾等。
與禍結兵連意思相近的詞有:連鎖反應、漸變等。
與禍結兵連意思相反的詞有:禍福相依、和睦共處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