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all ears;be very attentive (eager) to hear;listen respectfully] 恭敬而專心地傾聽。原用作敬辭。現在含有诙諧諷刺之意
如此甚妙我們洗耳恭聽。——清· 李汝珍《鏡花緣》
恭敬地專心傾聽。 元 鄭廷玉 《楚昭公》第四折:“請大王試説一遍,容小官洗耳恭聽。”《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回:“總辦説話時,他還垂着手,挺着腰,洗耳恭聽。” 茅盾 《驚蟄》:“柳樹下稀稀落落有幾個金背甲蟲,裝着洗耳恭聽的樣子。”亦作“ 洗耳拱聽 ”。 元 宮天挺 《範張雞黍》第一折:“哥哥才學,與在下不同,有什麼名人古書,前皇後代,哥哥講説些兒,小官洗耳拱聽。”《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必須再求一風月豔麗之曲,我等洗耳拱聽。”
“洗耳恭聽”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成語源于古代傳說:堯帝欲将帝位禅讓給隱士許由,許由認為這是對自己志向的玷污,便到河邊清洗耳朵以示拒絕。後“洗耳”本含貶義,指不願聽某事。但經過語義演變,現代用法轉為褒義,表示謙虛、專注地傾聽他人意見。
現指以謙遜、認真的态度準備傾聽對方講話,常用于以下場景:
該成語從“拒絕聽取”到“恭敬傾聽”的轉變,反映了漢語中部分詞彙隨文化價值觀變化的動态性,也體現了中華文化對謙遜品格的推崇。
洗耳恭聽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洗淨耳朵,端坐恭敬地聆聽。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洗》字的部首是水,它包含了8個筆畫;
《耳》字的部首是耳,它包含了6個筆畫;
《恭》字的部首是廣,它包含了7個筆畫;
《聽》字的部首是耳,它包含了6個筆畫。
來源:
《洗耳恭聽》一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南朝宋時期的《南史·盛唐傳》,該書記載了齊梁時期的文學家蕭統洗耳以待,傾聽教誨的故事,後來這個詞成為普遍使用的成語。
繁體:
繁體字的“洗耳恭聆”。
古時候漢字寫法:
《洗》字在古時候的寫法是“染”,表示染淨洗淨之意;
《恭》字在古時候的寫法是“卬”,表示恭敬的樣子;
《聽》字在古時候的寫法是“聽”,表示傾聽之意。
例句:
他坐在那兒,洗耳恭聽,一言不發。
組詞:
組詞有洗手不幹、耳聞目睹等。
近義詞:
近義詞有傾聽、聆聽等。
反義詞:
反義詞有閉耳不聞、不屑一顧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