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utside one's consideration]∶思慮之外
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2) [outside statute]∶法度之外
(1).心意計慮之外。置度外,猶言不介意。《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天下悉定,惟獨 公孫述 隗嚣 未平。帝曰:‘取此兩子置度外。’”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八:“大軍一動,萬命所懸,乃可置於度外乎?”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賈奉雉》:“汝既來,須将此身并置度外,始得。”
(2).法度之外。指不按常法或不遵常禮。《三國志·魏志·楊阜傳》:“ 曹公 有雄才遠略,決機無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盡其力,必能濟大事者也。”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贈以古人之服,弘以度外之禮。”《南史·謝朏傳》:“ 武帝 請誅 胐 。 高帝 曰:‘殺之則成其名,正應容之度外。’”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刑部·嶺南論囚》:“ 殷石汀 以司馬督兩 廣 ,專征伐,為首揆 高新鄭 相知,以故得度外行事如此。”
“度外”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心意計慮之外
指将某事物置于考慮範圍之外,表示不介意或不放在心上。例如:
法度之外
指不遵循常規或禮法,強調突破既有規則。例如:
常見搭配:
近義詞:不以為意、超然物外。
反義詞:耿耿于懷、斤斤計較。
以上解釋綜合了《東觀漢記》《三國志》等古籍用例(),以及現代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相關文獻。
「度外」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為超出尋常,超越塵世。拆分部首為「彳米」,總共有5個筆畫。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莊子·外物》:「臨深履薄,夏蟲不能語于冰,漁翁之利,捕魚者也。」這個故事表達了外物和内心的不同體驗,把外物看作是冰,而人的内心則像是漁翁,可以超越冰的表象,達到超越尋常的境界。
在繁體漢字中,「度外」的寫法一般為「度外」,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度外」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将「歩」(步)替換為「走」,「廣」替換為「廠」。不過,這種寫法已經逐漸不常見了。
以下是「度外」的一些例句:
1. 他的智慧高度超過了常人,從而使人感到他的思維之「度外」。
2. 這部電影給人的震撼是「度外」的,讓人久久無法忘懷。
「度外」的組詞可以有:度量(衡量)、度日(度過每一天)、出奇不「度外」(出乎意料)等。
「度外」的近義詞有:超凡脫俗、超然物外、超拔塵世等。
反義詞則為:尋常、凡俗、局限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