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丑惡與美好。《法苑珠林》卷四:“夫三界定位,六道區分,麤妙異容,苦樂殊跡。”
麤妙(cū miào)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麤”(同“粗”)與“妙”二字組成,其含義融合了“粗糙”與“精微”的對立統一,主要用于形容事物兼具粗疏與玄妙的雙重特質。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述其義:
麤(粗)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妙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核心含義:形容事物同時包含粗淺表象與精微本質,強調對立統一的哲學意蘊。常見于佛道典籍,用于描述:
例:《大智度論》:“佛法有二種,一者麤,二者妙。麤者易解,妙者難知。”
來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例:唐代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麤妙相形,漸頓相參。”
來源:《中國佛教哲學要義》(方立天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例:《文心雕龍·隱秀》:“文之英蕤,有秀有隱……隱以複意為工,秀以卓絕為巧,麤妙相濟。”
來源:《文心雕龍注》(範文瀾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現代漢語中,“麤妙”已罕用,但作為研究古典哲學、佛學、文學的重要術語,其釋義可參考以下權威辭書:
釋為“粗疏與精妙”,引《大智度論》例證。
定義為“粗淺與深妙”,強調佛教義理的層次性。
注為“形下之粗與形上之妙”,體現道家有無相生的辯證觀。
“麤妙”作為漢語特有的哲學範疇詞,深刻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對“現象與本質”“形下與形上”關系的思辨。其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尤以佛道文獻為主),方能準确理解其對立統一的深層意涵。
“麤妙”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基本釋義
“麤”是“粗”的異體字,表示粗劣、粗鄙、丑惡;“妙”指精微、美好。兩字組合成并列結構的複合詞,表達丑惡與美好、粗劣與精妙的對立概念。
語境與用法
該詞多用于佛教典籍或哲學論述中,例如《法苑珠林》卷四提到:“三界定位,六道區分,麤妙異容,苦樂殊跡”,此處通過“麤妙”對比不同生命形态的差異。
現代使用情況
由于詞義抽象且生僻,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更多作為古漢語研究或宗教文獻中的術語出現。
注意:網頁中标注的拼音“mì miào”可能存在争議,“麤”的規範讀音應為“cū”。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字典》等權威辭書。
貶約不愧財使稱贊赤鳳來純狐叢植翠呆呆啗嚼蹈湯赴火大驵滴圓杜貳愕夢二適高級職務割碜宮駕公素國産橫征暴斂後藏畫翚火狸尖兵見風轉舵箭槀奬眄剪葺憍洩進退消息赍排寬和臨界狀态龍艦噜囌賣油翁滿臉春色瞀瞑眠霜卧雪彌陀内舍凝聽磞頭巧立名目敲石權疑人言籍籍上年水閣竦服肅遏擡糧圖簿頽荒霧興雲湧像煞有介事洗補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