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胡狢 ”。亦作“ 胡貊 ”。古代稱北方各民族。《晏子春秋·谏下一》:“今夫 胡 狢 戎 狄 之蓄狗也,多者十有餘,寡者五六,然不相害傷。” 張純一 校注:“ 孫 雲:狢當為貉。”《荀子·強國》:“今 秦 南乃有 沙羨 與俱,是乃 江 南也,北與 胡 貉 為隣,西有 巴 戎 。”《淮南子·齊俗訓》:“ 胡 、 貉 、 匈奴 之國,縱體拖髮,箕倨反言而國不亡者,未必無禮也。”《後漢書·祭肜傳論》:“﹝ 祭肜 ﹞且臨守偏海,政移獷俗,徼人請符以立信, 胡 貊 數級於郊下。” 宋 蘇轍 《颍州擇勝亭詩》:“ 胡 貊 之民,駕車以遊,外纏毳韋,内輯貂鼬。”
“胡貉”是戰國時期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其含義及曆史背景可綜合如下:
“胡貉”亦寫作“胡貊”“胡狢”,主要指代戰國時期分布在今中國東北、蒙古草原及華北北部地區的遊牧民族群體。根據地域不同分為:
該詞在古籍中多次出現:
最初為地理族群泛稱,後衍生出文化差異含義,如《後漢書》用“胡貊”指代北方異族習俗。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戰國曆史背景與古籍記載,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民族關系,可參考《史記·匈奴列傳》等原始文獻。
胡貉(hú méi)這個詞是指北方的遊牧民族和北方邊境地區的人。也可以形容人的相貌或者行為舉止粗野、殘暴。
胡貉的部首是月字旁,總共有8個筆畫。
胡貉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北方邊境地區居住着胡族和貉族等民族,因此稱之為胡貉。該詞在文獻中的使用始于南北朝時期。
胡貉的繁體字為「胡貉」。
古代寫法對胡貉這個詞的表示方法有所不同,如在《康熙字典》中,胡貉的寫法為「胡貉、胡狢」。
1. 他的舉止粗野,完全像個胡貉。
2. 那個地區的居民大多數是胡貉。
胡貉的組詞有:胡貉族、胡貉服飾、胡貉口音等。
胡貉的近義詞有:胡須族、北方民族。
胡貉的反義詞可以是:南方人、文雅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