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難禍害。 漢 焦贛 《易林·師之鼎》:“子畏於 匡 ,厄困 陳 蔡 ,德行不危,竟脫厄害。”
“厄害”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由“厄”和“害”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厄”本義指險要之地(如《左傳·昭公四年》中“執戈逐之,及沖,擊之以戈,子車曰:‘是謂厄’”,後引申為災難、困苦(如《史記·孔子世家》中“孔子厄于陳蔡”)。而“害”表示損害、禍患(如《說文解字》釋為“傷也”,《尚書·大禹谟》有“蠢茲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賢,反道敗德”之例。
組合使用時,“厄害”可理解為由災難引發的嚴重損害,或特指因自然或人為因素導緻的持續性困厄。該詞在古籍中偶見使用,如清代方志文獻中記載“連歲厄害,田疇盡蕪”,描述自然災害對農業的破壞。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性表達,強調災害帶來的複合型後果。
需注意的是,“厄害”未被《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等通用辭書單獨收錄,使用時建議結合具體語境,或優先選用“災厄”“禍害”等規範詞彙表達相近語義。
“厄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厄害”指危難禍害,通常用來描述困擾、危害或令人苦惱的事物或情況。由“厄”(意為不順利、困境)和“害”(危害、損害)兩字組合而成,強調因困境引發的負面後果。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焦贛的《易林·師之鼎》:“子畏於匡,厄困陳蔡,德行不危,竟脫厄害。”。此句以孔子在匡地被圍困、在陳蔡之間斷糧的典故,說明即使身處險境,仍能因德行高尚而擺脫災禍。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或擴展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釋。
哀曼寶貝本底子崩感避伏避靜閉口韻比輪兵丁草鄙馳勑沖玄辭第促漏帶厲刀戟跌蕩東宮三太洞悟斷齑塊粥肚裡蚘蟲偾軍撫扪隔母根種供奉怪愕鶴糧哄擡家常借問凈發槿籬錦囊術盡其所能進退有節九禮科杖聯機龍鱗羅帕奴視平晝清儉榮歇蹂抑少揚飾巧詩槊套套天平地成跳雞模停絶通明土電影駝騎畏塗相見鮮逸攜男挈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