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扳须的意思、虎口扳须的详细解释
虎口扳须的解释
比喻冒极大的危险。《再生缘》第五五回:“咳!如今也不用説了。 酈老师 纵是 丽君 ,我也不敢往虎口扳鬚,龙头锯角。”一本作“ 虎口拔鬚 ”。
词语分解
- 虎口的解释 ∶比喻十分危险的处所才出狼窝,又入虎口 ∶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联结部分详细解释.老虎之口。比喻危险的境地。《战国策·齐策三》:“今 秦 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史记·刘敬叔
- 须的解释 须 (須③④鬚) ū 必得,应当:无须。莫须有。必须。务须。须要。 等待,停留:须留(迟留,留待)。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须眉(男子的代称)。须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须臾〕片刻,一会
专业解析
"虎口扳须"(hǔ kǒu bān xū)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字面意思:把手伸进老虎嘴里去拔它的胡须。
- 比喻义:比喻不顾巨大危险,冒险去做某事。常用来形容行为极其鲁莽、胆大妄为,或者为了达到目的而甘冒奇险。
二、词义解析与用法
- 核心含义:强调行为的极度危险性和冒险性。其危险程度犹如直接挑衅猛兽。
- 情感色彩:通常带有贬义,批评行事鲁莽、不计后果。有时在特定语境下也可略带中性,仅强调冒险的决心。
- 常见用法:作谓语、宾语或定语。
- 例:他这次的计划简直是虎口扳须,太冒险了。
- 例:为了这点利益去虎口扳须,实在不值得。
- 近义词:虎口拔牙、火中取栗、铤而走险、孤注一掷。
- 反义词:稳扎稳打、谨小慎微、安分守己、量力而行。
三、典故来源与文化背景
该成语典出明代冯梦龙所著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在第七十回描述楚国勇士养由基与晋国大将魏锜对阵时,原文写道:“魏锜欺养由基年老,挺枪出阵,指望手到成功。谁知养由基是虎口扳须的老手,开弓放箭,魏锜应弦而倒。” 此处用“虎口扳须”形容养由基是经历过大风大浪、敢于冒险的老手。这个生动的比喻因其形象性而被后世广泛引用,凝固为成语。
四、权威参考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虎口扳须”的释义明确指向其比喻冒险的含义,并常引用《东周列国志》作为书证。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权威工具书。
- 《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录该成语,解释其意为“比喻冒极大的风险”,并同样溯源至《东周列国志》。
-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虽未直接收录“虎口扳须”,但收录了其同义且更常用的“虎口拔牙”,释义为“比喻做十分危险的事”,两者核心含义一致。
- 古籍来源:其直接出处为明代冯梦龙所著《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回(具体引文见上文)。该书是了解成语典故的重要文献。
五、使用提示
“虎口扳须”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低于其近义词“虎口拔牙”,但因其形象生动,在文学创作或强调极度冒险的情境中仍具表现力。使用时需注意其通常含有的贬义或警示意味。
网络扩展解释
“虎口扳须”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该成语比喻冒着极大的危险去做某事,类似于“虎口拔牙”,形容人勇敢无畏或铤而走险的行为。字面意思是“从老虎嘴边拔胡须”,因老虎凶猛,此举极可能丧命,故引申为极高风险的行动。
二、详细解析
-
来源典故
出自清代陈瑞生的小说《再生缘》第55回:“郦老师纵是丽君,我也不敢往虎口扳须,龙头锯角。”。此处通过“虎口扳须”与“龙头锯角”并列,强调行为的危险性。
-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需要极大勇气的冒险行为,例如:
- 商业决策中孤注一掷的策略;
- 紧急情况下舍己救人的行动;
- 挑战权威或突破困境的尝试。
-
近义词
“虎口拔牙”“虎口拔须”等,均以“虎口”象征险境,突出危险程度。
三、注意事项
- 发音差异:部分资料标注为“hǔ kǒubān xū”(如、2),另一些则为“hǔ kǒubá xū”(如、5),可能因方言或历史演变导致读音不同,建议以权威词典为准。
- 感情色彩:属中性成语,既可用于褒义(赞美勇敢),也可用于贬义(批评鲁莽)。
四、例句参考
“面对强敌,他此举无异于虎口扳须,但为了团队安危仍选择冒险。”
若需进一步了解该成语的演变或更多古籍用例,可查阅《汉语成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白狐驳审不属车家次公藂细大厦将颠订书机杜邮之戮蕃兵凤鸾赋役杠棒赶脚甘州曲高不成,低不就诡道轨轨姑胥台后期槐厅黄秧缓土慧圣昏昏欲睡简简交还结笔惊慑鞠场轲虫扣发款启来文拦驾碌碡磙礼飨谩论梅溪蒙懂谬説彭蠡偏角劈脱钤山岂钜清怀青云士勤济区区惓惓狨鞍三期贤佞熟字四合松柹天路微渺无奇不有鞋油熙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