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賒賣的意思、賒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賒賣的解釋

買賣貨物時,賣方延期收款。 宋 蘇轼 《論積欠六事并乞檢會應诏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今富戶先已殘破,中民又有積欠,誰敢賒賣物貨?則商賈自然不行。”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二節:“賒賣--伴隨着商業的繁榮和商業組織的發達, 北宋 市場開始出現信用交易,叫做‘賒’或‘賒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賒賣是商業交易中的一種信用交易方式,指賣方在交付貨物時允許買方延期支付款項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核心特征
賒賣的核心特征是“先交貨、後收款”。賣方基于信任或契約關系,允許買方在未即時支付的情況下獲得商品或服務,付款期限通常由雙方協商确定。這一模式在商業活動中具有促進流通、緩解買方資金壓力的作用。

二、曆史背景
賒賣在中國古代已有實踐,尤其北宋時期伴隨商業繁榮逐漸普及。如《中國通史》提到,北宋市場通過“賒賣”發展信用交易,成為當時商業組織發達的重要表現。蘇轼的文獻記載也印證了賒賣對宋代商業活動的影響。

三、應用場景與案例

  1. 農業與扶貧:現代案例中,曾有茶農通過賒賣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發展種植業,實現脫貧目标。
  2. 商品流通:解放初期,部分商店通過賒賣蘇聯花布促進商品流通,但此類操作也可能涉及傾銷争議。
  3. 法律與經濟風險:賒賣可能引發所有權糾紛,例如車輛賒賣期間若未完成所有權轉移,可能涉及法律争議。

四、注意事項
賒賣依賴信用體系,需注意買方還款能力及契約條款的明确性。曆史上因過度賒賣導緻商戶資金鍊斷裂的案例(如蘇轼所述富戶破産)也提示需謹慎控制風險。

如需更具體的曆史文獻或法律案例,可參考《中國通史》或現代商業法相關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賒賣

賒賣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貝和賣,分别位于左右兩邊。

賒賣的筆畫數目是十五,其中貝部的筆畫數是四,賣部的筆畫數是十一。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賒賣是指某人借貸貨物,将其賣給他人,并承諾在未來的某個時候付清貨款。

賒賣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不同的演變。據記載,在古代,賒賣的寫法為賒賣,其中的"賒"字使用了額外的部首加以修飾。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們通過賒賣的方式購買了大量的商品。”

組詞:信賒、賒帳、賒購、賒貨

近義詞:貨賒、賣賒

反義詞:現金交易、現貨交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