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箬葉與竹篾編成的盛器。 宋 洪邁 《夷堅乙志·異僧符》:“至午,果有五黃衣,如府州急足者,各負兩篛籠,直前登舟。” 清 李調元 《尾蔗叢談》卷二十:“晨啟戶,見一小篛籠在門外。”
“篛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信息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篛籠是用箬葉(箬竹的葉子)與竹篾(劈成條的竹片)編織而成的盛器或容器,主要用于存放或運輸物品。例如《夷堅乙志》中描述有人“負兩篛籠”登舟,說明其便攜性。
文獻例證
詞源與結構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主要出現在古籍或文學作品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形态與用途。
總結來看,“篛籠”是古代兼具實用性與自然材料特色的編織容器,多用于文獻描述的特定場景。
篛籠 [huà lóng] 是一個古時候的漢字,由部首刀(刀又稱為“刂”)和聲旁龍組成。具體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篛籠的來源較為複雜,這是一個傳統的籬笆或隔離物,通常由竹、木等材料制成。它的形狀像一個籠子,主要用于捕捉小動物、隔離或保護特定的區域。
在繁體字中,篛籠的寫法為「篩籠」,字形保持相似。繁體字主要在台灣、香港等地使用較多。
在古時候,篛籠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總體結構和意義基本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個關于篛籠的例句:
他用篛籠圍住了花園,以防止小動物進入。
篛籠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如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