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斧斤。釜,用同“ 斧 ”,砍木工具。 清 袁枚 《續新齊諧·虹橋闆》:“ 朱文公 雲:‘是 堯 時居民所栖避洪水處,後水退而木存,然木狀非受過釜斤者,山洞羅列羣木,如民間開木行者。’”
“釜斤”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及古代字書中均未見明确收錄,其組合形式在傳統文獻中缺乏直接釋義依據。從漢字構形角度分析,“釜”與“斤”作為獨立單字具有明确的語義系統:
一、“釜”為古代炊器,《說文解字》釋作“鍑也,從鬲甫聲”,指圓底無足的烹煮器具,在《戰國策·齊策》中記載“锉釜而炊”即為其典型用法。該字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列為“古代炊具,相當于現在的鍋”,現多用于成語“破釜沉舟”“釜底抽薪”等典故性表達。
二、“斤”本義為斧類工具,《說文解字》訓為“斫木斧也”,後衍生為重量單位,《漢書·律曆志》載“十六兩為一斤”,該計量體系沿用至現代。在《漢語大字典》中收錄其引申義項達6類,包含伐木動作、力量單位等語義分支。
從構詞規律判斷,“釜斤”不符合漢語複合詞生成規則,可能為以下三種情況:(1)古代器物名的傳抄訛誤,需比對《考工記》等典籍;(2)方言詞彙的特殊記音形式,建議參照《漢語方言大詞典》;(3)現代網絡語境中的新造詞,建議結合具體語用場景分析。
主要參考資料:
“釜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存在不同解釋,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分析:
根據高權威性來源(、):
字義構成
文獻例證
清代袁枚《續新齊諧·虹橋闆》記載:“木狀非受過釜斤者”,描述未被斧頭加工過的木材狀态。
部分來源(如)将其視為成語,解釋為“形容做事過分謹慎、斤斤計較”。但該說法未見于多數權威詞典,可能與“斤斤計較”混淆,需謹慎采用。
注:不同來源對“釜斤”的解釋存在差異,建議優先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帛诏不二味怖怯參決騁銳誕淫雕疏諜記地衣植物恩養錢番銀芬蒀官婿滾息駭飙寒铓漢僧花生鹘石疆确九功舞鸠居鵲巢軍鬨奎堂臨難不懼镂篆麻木芒芒苦海名門耐穿裊袅褭褭婷婷鳥雲之陣凝盼匿善盤折屏畏诮诘秋毫無犯權奄屈乏羣分類聚區夏賽例森張上天不負苦心人聲家師儒守身如玉霜鈇書床銅華突弁烏狼鲞烏拉圭烏鵶象篦遐揚脅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