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諱言的意思、諱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諱言的解釋

[dare not or would not speak up;avoid referring to;avoid to say] 因有所顧忌而隱諱不說

臣敢吐不時之義于諱言之朝。——《後漢書·劉陶傳》

詳細解釋

(1).因有所顧忌而不敢說或不願明說。《晏子春秋·問下八》:“ 景公 問 晏子 曰:‘國如何則可謂安矣?’ 晏子 對曰:‘下無諱言,官無怨治……百姓内安其政,外歸其義:可謂安矣。’” 宋 司馬光 《斛律丞相》詩:“君臣日荒宴,歌舞諱言愁。”《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争奈 滿生 諱言的是前日孟浪出遊光景,恰像 鳳翔 的事是私下做的,不肯當場説明。” 孫犁 《秀露集·關于<鐵木前傳>的通信》:“真誠的作者,并不諱言這一點。”

(2).謂忌諱臣下谏诤。《後漢書·劉陶傳》:“臣敢吐不時之義於諱言之朝,猶冰霜見日,必至消滅。” 李賢 注:“諱言謂拒諫也。” 元 劉壎 《隱居通議·文章八》:“然則容言非朝廷福,諱言反為朝廷福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諱言”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huì yán,其核心含義是因有所顧忌而不敢或不願明說。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核心概念
    指對某些話題或事實因顧忌(如避諱、恐懼、羞恥等)而隱晦或避而不談。例如:“無可諱言”表示無法隱瞞或否認某事。

  2. 詞性及結構
    屬于動賓結構(動詞+賓語),強調“因忌諱而不直言”的動作性。


二、語境與用例

  1. 古籍中的運用

    • 《晏子春秋》提到“下無諱言”指國家安定時臣民敢于直言。
    • 《後漢書·劉陶傳》用“諱言之朝”暗諷朝廷拒谏的弊端。
  2. 現代用法
    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如“不必諱言”表示坦率承認某事。


三、近義與反義


四、權威來源建議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用例或詞義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諱言

諱言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不敢或不願意直接說出或提及某個事物或内容。

拆分部首和筆畫

諱言的部首是言,總計有10個筆畫。

來源

諱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禮儀制度。在古代社會中,有些内容被視為不敢或不宜公開談論的,因而人們采用了諱言的方式,以尊重和維護社會的************和道德規範。

繁體

諱言的繁體字為謳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諱言字寫作䘕言。

例句

他們在會議上諱言了那個敏感的話題。

組詞

諱談、諱莫如深、諱莫能說

近義詞

忌諱、回避、避諱

反義詞

直言、坦言、坦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