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本的意思、梵本的詳細解釋
梵本的解釋
用梵文書寫的佛經原本。《法苑珠林》卷三四:“既覽舊經,義多紕僻,皆由先度失旨,故不與梵本相應。” 宋 馬永卿 《嬾真子》卷二:“ 顯慶 元年正月, 玄奘 法師在 大慈恩寺 翻譯西天所得梵本經論。”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十:“﹝ 義浄 ﹞以 天後 證 聖 元年夏還至 河 洛 。得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
詞語分解
- 梵的解釋 梵 à 關于古代印度的:梵語(印度古代的一種語言)。梵文(印度古代的文字)。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本的解釋 本 ě 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藥)。無本之木。 事物的根源,與“末”相對:本末(頭尾;始終)。根本(根源;徹底;本質上)。 草的莖,樹的幹:草本植物。 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體。 原來:本來。本領。
網絡擴展解釋
“梵本”是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和背景:
一、基本定義
指用梵文書寫的佛經原始版本。梵語是古印度宗教經典的主要書寫語言,佛教經典最初多以梵文寫成,因此“梵本”特指未經翻譯的佛經原典(如、4、6)。
二、延伸含義
-
佛教經典權威版本
漢譯佛經時,若依據梵文原典翻譯,則稱該譯本源自“梵本”,與西域語言的“胡本”相區别(如提到早期漢譯佛經多據胡本,宋以後逐漸規範為梵本)。
-
廣義指原始/标準版本
在非宗教語境中,可比喻某事物或作品的原始版本(如、3)。
三、曆史背景
- 翻譯依據:玄奘、義淨等高僧西行取經,帶回的梵本成為重要翻譯底本(引用《嬾真子》《春在堂隨筆》記載)。
- 語言關聯:梵語(संस्कृतम्)作為印度古代宗教語言,其書寫系統被稱為“梵文”,因此佛經原典統稱梵本(解釋“梵”字來源)。
四、使用示例
- 《法苑珠林》提到舊經與梵本不符,說明梵本的權威性。
- 宋代雕版藏經修訂時,将胡本改為梵本,體現版本規範化。
“梵本”狹義指梵文佛經原典,廣義可引申為權威原始版本,其概念與佛教傳播史、翻譯史密切相關。需注意其與“胡本”在漢傳佛教文獻中的區别。
網絡擴展解釋二
梵本(fàn běn)這個詞是指佛教經典的漢譯。它的拆分部首是日字旁和木字旁,總共有12個筆畫。梵本一詞來源于梵語,梵語是佛教經典的原始語言。在繁體字中,梵本的寫法仍然是「梵本」,沒有變化。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梵本一詞也是用這兩個字來表示。例如,南朝梁代的《出三藏記集》中就有“佛說過法華梵本經”這樣的句子。組詞方面,可以構成梵本翻譯、梵本學、梵本研究等詞語。近義詞有佛經、佛典,反義詞則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希望這些内容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