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重陽的意思、兩重陽的詳細解釋
兩重陽的解釋
指農曆九月初九重陽與九月初十小重陽。 唐 李白 《九月十日即事》詩:“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王琦 注引《歲時雜記》:“都城重九後一日宴賞,號小重陽。”
詞語分解
- 兩的解釋 兩 (兩) ǎ 數目,二。一般用于量詞和“個、半、千、萬、億”前:兩個黃鹂。兩本書。 雙方:兩可。兩邊。兩便(客套用語,彼此方便)。兩旁。兩側。兩袖清風。兩敗俱傷。 中國市制重量單位:十兩(一市斤。舊
- 重陽的解釋 我國傳統節日,農曆九月初九日。舊時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現又定為老人節。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毛 * 《采桑子;重陽》詳細解釋.指天。《楚辭·遠遊》:“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 洪興
網絡擴展解釋
“兩重陽”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釋
指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節與九月初十的小重陽兩個連續節日。這一說法源于古代對重陽節習俗的延續或特殊紀念方式。
文學出處
- 李白的引用
唐代詩人李白在《九月十日即事》中寫道:“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通過菊花連續兩日被采摘的意象,暗喻九月初九和初十兩個重陽節。
- 宋代詩詞中的體現
宋代喻良能、翁逢龍等詩人也在作品中提及“兩重陽”,例如:“少陵三坐客,太白兩重陽”“旋開三四蕊,知為兩重陽”,可見這一詞彙在文學中的延續性。
相關說明
- 小重陽的由來
九月初十被稱為“小重陽”,可能是對重陽節的補充慶祝,具體習俗記載較少,但詩詞中常将兩日并提。
- 文化意義
古人認為重陽節有登高、賞菊、飲酒等習俗,而“兩重陽”可能反映了對節日意猶未盡的延續,或特定年份的閏月現象。
例句參考
- “風雨滿城,何幸兩重陽之近。”(引用宋代詩句)
-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如需更完整的詩詞原文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或相關文學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兩重陽》的意思
《兩重陽》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重陽節那一天,陽光明媚而溫暖,同時也代表着重陽節的歡樂和祝福。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兩重陽》的拆分部首是“辶”和“阝”,它們分别表示“走”的意思和“阜”的意思。
《兩重陽》共有16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兩重陽》的來源與重陽節有關,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也是陽曆的十月初一。
《兩重陽》在繁體字中寫作《兩重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兩》的寫法與現代有些不同。它的變體是由兩個“首”,上面一個“亻”表示兩個人,下面一個“丶”表示一部分。
《重》的古時寫法是由“裡”和“冖”組成,表示内部的重複和加強。
《陽》的古時寫法是由“日”和“羊”組成,羊代表了陽光明媚的意象。
例句
重陽節那天,人們慶祝《兩重陽》,祝福親友幸福安康。
組詞
重陽節、重陽糕、重陽敬老
近義詞
重陽、重陽之喜、重陽佳節
反義詞
寒冬、陰雨、陰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