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rtify the defense works and to leave nothing usable to the invading enemy] 加固壁壘,清除郊野
一邊要堅壁清野,一邊要架雲樓,施炮火。——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作戰時采用的一種策略。轉移或隱藏6*人口和物資,清除野外可資敵的各種設施,使敵人毫無所得。《後漢書·荀彧傳》:“堅壁清野,以待将軍,将軍攻之不拔,掠之無獲,不出一旬,則十萬之衆未戰而自困矣。” 宋 秦觀 《鮮于子駿行狀》:“遠斥堠,謹烽火,堅壁清野,使寇無所獲。”《明史·範濟傳》:“毋貪小利,毋輕遠求,堅壁清野,使無所得。” 茹志鵑 《澄河邊上》:“家裡都堅壁清野了,還有幾畝地,反動派要,就讓他們扛了走吧。”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堅壁清野漢語 快速查詢。
“堅壁清野”是一個源自古代軍事策略的成語,現多用于形容全面防禦或徹底清除資源的做法。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分解
戰術目的
這一策略常用于應對強敵入侵,通過消耗對方糧草、延長戰争時間,迫使敵人撤退或喪失戰鬥力。
成語出處
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荀彧傳》。東漢末年,曹操謀士荀彧建議:“今東方皆已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敵軍。”意指在麥收後加固防禦并藏匿物資,以應對敵軍進攻。
典故背景
荀彧提出此策時,曹操正面臨呂布與張邈的聯合進攻。通過“堅壁清野”,曹操成功拖垮敵軍補給,最終反敗為勝。
軍事領域
古代戰争中廣泛使用,如戰國時期趙國邯鄲被圍時也采取類似策略(但此說法存争議,權威記載以《三國志》為主)。
現代引申
現多比喻全面防禦或徹底清除隱患,例如企業競争中封鎖資源、疫情防控中隔離措施等。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堅壁清野”不僅是一種古代軍事智慧,其核心思想至今仍能在戰略規劃、危機管理等領域提供借鑒。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可參考《三國志》或荀彧相關傳記。
《堅壁清野》是一個成語,形容在戰争時采取堅守陣地和清除敵軍食物供應的策略以保證自身安全。
《堅壁清野》拆分成三個部首,分别是:“土”、“士”、“廣”。共計14個筆畫。
《堅壁清野》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的曆史文獻《三國志·諸葛亮傳》中。
繁體字為「堅壁清野」。
在古代寫法中,「堅壁清野」的「堅」字在古代先寫右部「⺈」,然後左上方寫「土」,再橫上方寫一個「㇓」,表示加固的意思。另外,「清野」中的「野」在古代寫法中,則是類似于今天的簡化字寫法「田」。
如果我們面臨戰争威脅,我們應該采取堅壁清野的策略,以确保自身的安全。
組詞有:堅持、壁壘、清除等。
近義詞有:固若金湯、堅不可摧。
反義詞有:縱容、妥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