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諱死的意思、諱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諱死的解釋

(1).忌言死亡。 漢 劉向 《說苑·正谏》:“夫有生者不諱死……諱死者不可以得生。”

(2).避稱死者的名。 清 李赓芸 《炳燭編·諱名》:“諱始於 周 ,然諱死而不諱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諱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因避諱而避免直接提及“死亡”或與死亡相關的事物。它深刻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死亡的敬畏、避忌以及通過語言進行心理疏解的社會習俗。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避諱直言“死”字

    在語言表達中,刻意回避使用“死”“亡”“喪”等字眼,改用委婉語替代。例如:

    • 普通場合:用“去世”“過世”“走了”代替“死”;
    • 帝王之死:稱“駕崩”“晏駕”;
    • 士大夫之死:稱“卒”“殁”;
    • 宗教語境:佛教用“圓寂”“涅槃”,道教用“羽化”。

      (來源:《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2. 延伸至喪葬禮儀的避諱行為

    包括避談喪事細節、忌諱特定日期舉行葬禮、避免穿戴象征死亡的色彩(如純白服飾日常化)等,以減輕對死亡的恐懼感。

    (來源:《白虎通義·崩薨》:“喪者,亡也。人死謂之喪。”)


二、文化根源與社會心理

  1. 儒家孝道與祖先崇拜

    儒家思想強調“慎終追遠”,對死亡保持莊重态度。《論語·為政》載:“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諱死既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對生者情感的維護。

    (來源:《論語集解》)

  2. 道教長生與鬼神觀念

    道教追求長生久視,将死亡視為“形神分離”,民間信仰中則普遍存在對鬼神的敬畏,直接言“死”被認為可能招緻不祥。

    (來源:《抱樸子·内篇》)

  3. 語言禁忌的心理防禦機制

    通過語言替代淡化死亡的殘酷性,如稱“壽終正寝”“含笑九泉”,以寄托對生命終結的平和接納。

    (來源:《顔氏家訓·風操》)


三、曆史文獻中的例證

  1. 《說文解字》釋“死”

    許慎注:“死,澌也,人所離也。” 此解隱含肉體消亡的消極意象,為避諱提供語義基礎。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

  2. 《春秋》筆法與“諱書”

    孔子修《春秋》時“為尊者諱,為親者諱”,對君主、尊長的死亡事件采用曲筆記載,如隱公“薨”不書葬。

    (來源:《春秋公羊傳·隱公三年》)


四、現代社會的延續與演變

當代漢語仍保留大量諱死表達,如訃告中“享年”“仙逝”等用詞,醫療場景中“病危通知”替代“臨終告知”,體現傳統文化對語言禁忌的深遠影響。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網絡擴展解釋

“諱死”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忌言死亡
    指對死亡話題的避諱或忌諱。這一用法體現了古代對死亡的敬畏心理,如漢代劉向在《說苑·正谏》中提到:“夫有生者不諱死……諱死者不可以得生。”,強調直面死亡的重要性。明代王世貞的詩句“一锸隨身那諱死”,則通過反問表達了對避諱死亡的批判态度。

  2. 避稱死者之名
    指古代禮儀中對逝者名字的避諱,體現尊重與悼念。清代李赓芸在《炳燭編·諱名》中記載:“諱始于周,然諱死而不諱生。”,說明周代已有此傳統。例如元代王行的詩句“自非曠達士,孰不諱死喪”,亦反映了這一習俗。

補充說明
“諱”本義為避忌(如直言不諱)或對尊長名字的避稱(如“名諱”)。這兩個含義在“諱死”中均有體現,既包含對死亡話題的避諱,也涉及對逝者名字的避稱禮儀。該詞多見于古籍和詩詞,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變滅獱獺抃躍蔽锢筚路褴褛冰庫秉政步障裁核藏書餐腥啄腐常奧惝惝鈔校初露鋒芒出其不虞蹈機握杼點石亸鞚放腳氛霭分親浮沉富衆改朔好勇鬥狠驩動毀壞矯情自飾揭天九浍理事長流目論議罵娘鷗伴辟異乾屎橛騎鶴清淳氣忍聲吞忍土山紀石醋醋石駱駝市聲守訓蜀繡絲繭酸款隨便宿将讨類知原條絨渭曲舞判閑疎賢述犧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