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忌言死亡。 汉 刘向 《说苑·正谏》:“夫有生者不讳死……讳死者不可以得生。”
(2).避称死者的名。 清 李赓芸 《炳烛编·讳名》:“讳始於 周 ,然讳死而不讳生。”
“讳死”是汉语中的古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忌言死亡
指对死亡话题的避讳或忌讳。这一用法体现了古代对死亡的敬畏心理,如汉代刘向在《说苑·正谏》中提到:“夫有生者不讳死……讳死者不可以得生。”,强调直面死亡的重要性。明代王世贞的诗句“一锸随身那讳死”,则通过反问表达了对避讳死亡的批判态度。
避称死者之名
指古代礼仪中对逝者名字的避讳,体现尊重与悼念。清代李赓芸在《炳烛编·讳名》中记载:“讳始于周,然讳死而不讳生。”,说明周代已有此传统。例如元代王行的诗句“自非旷达士,孰不讳死丧”,亦反映了这一习俗。
补充说明
“讳”本义为避忌(如直言不讳)或对尊长名字的避称(如“名讳”)。这两个含义在“讳死”中均有体现,既包含对死亡话题的避讳,也涉及对逝者名字的避称礼仪。该词多见于古籍和诗词,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讳死》是一个中文词汇,意为不敢说或不敢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因为某些原因而不敢或不愿谈论某些特定的话题,这时就可以使用《讳死》这个词来表示这种行为。
《讳死》的部首是讠(讧),表示与言语相关的事物。它的拼音是huì,共有11个笔画。
《讳死》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在古代社会,人们有时因为社会约束或道德规范的关系,对一些敏感话题避而不谈,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矛盾。这种行为逐渐演变成一种习惯,最终形成了《讳死》的意思。
《讳死》的繁体字为「諱死」,字形相对复杂。
在古代,「讳」的傍旁通常是「訄」,而「死」的古字写法是「歺」。所以古时候写作「訄歺」。
1. 他们总是对这个话题保持沉默,好像这是个讳死的话题。
2. 这是一个不敢讳死的问题,我们应该勇敢面对。
1. 讳谈:不敢谈论某个特定话题。
2. 讳言:不敢说出或提及某种话语。
1. 避谈:回避某个话题,避免讨论。
2. 回避:不直接面对,避免与某人或某事相关的问题。
1. 直言:直接说出真相,不避讳。
2. 无忌讳:无所顾忌地谈论某个话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