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讳死的意思、讳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讳死的解释

(1).忌言死亡。 汉 刘向 《说苑·正谏》:“夫有生者不讳死……讳死者不可以得生。”

(2).避称死者的名。 清 李赓芸 《炳烛编·讳名》:“讳始於 周 ,然讳死而不讳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讳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因避讳而避免直接提及“死亡”或与死亡相关的事物。它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敬畏、避忌以及通过语言进行心理疏解的社会习俗。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避讳直言“死”字

    在语言表达中,刻意回避使用“死”“亡”“丧”等字眼,改用委婉语替代。例如:

    • 普通场合:用“去世”“过世”“走了”代替“死”;
    • 帝王之死:称“驾崩”“晏驾”;
    • 士大夫之死:称“卒”“殁”;
    • 宗教语境:佛教用“圆寂”“涅槃”,道教用“羽化”。

      (来源:《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2. 延伸至丧葬礼仪的避讳行为

    包括避谈丧事细节、忌讳特定日期举行葬礼、避免穿戴象征死亡的色彩(如纯白服饰日常化)等,以减轻对死亡的恐惧感。

    (来源:《白虎通义·崩薨》:“丧者,亡也。人死谓之丧。”)


二、文化根源与社会心理

  1. 儒家孝道与祖先崇拜

    儒家思想强调“慎终追远”,对死亡保持庄重态度。《论语·为政》载:“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讳死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情感的维护。

    (来源:《论语集解》)

  2. 道教长生与鬼神观念

    道教追求长生久视,将死亡视为“形神分离”,民间信仰中则普遍存在对鬼神的敬畏,直接言“死”被认为可能招致不祥。

    (来源:《抱朴子·内篇》)

  3. 语言禁忌的心理防御机制

    通过语言替代淡化死亡的残酷性,如称“寿终正寝”“含笑九泉”,以寄托对生命终结的平和接纳。

    (来源:《颜氏家训·风操》)


三、历史文献中的例证

  1. 《说文解字》释“死”

    许慎注:“死,澌也,人所离也。” 此解隐含肉体消亡的消极意象,为避讳提供语义基础。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

  2. 《春秋》笔法与“讳书”

    孔子修《春秋》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对君主、尊长的死亡事件采用曲笔记载,如隐公“薨”不书葬。

    (来源:《春秋公羊传·隐公三年》)


四、现代社会的延续与演变

当代汉语仍保留大量讳死表达,如讣告中“享年”“仙逝”等用词,医疗场景中“病危通知”替代“临终告知”,体现传统文化对语言禁忌的深远影响。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网络扩展解释

“讳死”是汉语中的古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1. 忌言死亡
    指对死亡话题的避讳或忌讳。这一用法体现了古代对死亡的敬畏心理,如汉代刘向在《说苑·正谏》中提到:“夫有生者不讳死……讳死者不可以得生。”,强调直面死亡的重要性。明代王世贞的诗句“一锸随身那讳死”,则通过反问表达了对避讳死亡的批判态度。

  2. 避称死者之名
    指古代礼仪中对逝者名字的避讳,体现尊重与悼念。清代李赓芸在《炳烛编·讳名》中记载:“讳始于周,然讳死而不讳生。”,说明周代已有此传统。例如元代王行的诗句“自非旷达士,孰不讳死丧”,亦反映了这一习俗。

补充说明
“讳”本义为避忌(如直言不讳)或对尊长名字的避称(如“名讳”)。这两个含义在“讳死”中均有体现,既包含对死亡话题的避讳,也涉及对逝者名字的避称礼仪。该词多见于古籍和诗词,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摆子编著采补臣寮持刺敕警搭缠道语动情都都摸摸对待顿利放筯凡间发言盈庭覆育干麨槁形灰心贯比关借鹤形鲎子酱花诰火计解职皲瘃窥伺狼顾相李鸿章淋洒龙山三老能梗潘果潜精积思前溪曲气吼吼起火清誉羣慝仁明柔逋僧单伤惋升虚深入骨髓时轮视秩四个现代化素浪酥签提引推鞫僞史缊藉文探遐寐小简小宴懈笔新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