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草紮成的狗,即刍狗。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四:“ 徐彥伯 為文,多變易求新……以玉山為瓊嶽,以芻狗為卉犬。”
“卉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用草紮成的狗,即“刍狗”。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根據多個來源(),“卉犬”讀作huì quǎn,字面指用草編織的狗,屬于古代祭祀或巫術儀式中的象征性道具,與“刍狗”同義。例如明代陳繼儒《珍珠船》記載:“徐彥伯為文,多變易求新……以玉山為瓊嶽,以刍狗為卉犬。”
延伸含義與争議
部分資料()提到“卉犬”被引申為比喻“才華出衆、品德高尚的人”,但這一說法未見于高權威性文獻,可能為後世對字面的文學化解讀,需謹慎采納。
文化背景
刍狗(卉犬)在道家典籍中常被提及,如《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指其作為祭祀後即被丢棄的象征物,強調自然法則的無情。
建議結合《珍珠船》《道德經》等古籍進一步理解該詞的文化内涵。
《卉犬》是一個成語,意為“花草和狗”,用來形容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或感情糾葛。
成語《卉犬》共有兩個漢字組成:
卉(huì)是一個漢字,它的部首是十(shí),總筆畫為十二畫。
犬(quǎn)是一個漢字,它的部首是犬(quǎn),總筆畫為四畫。
《卉犬》這個成語來源于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二》詩:“卉犬為狗吏,飄飄南雲岑。”後來成為了形容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或感情糾葛的成語。
在繁體字中,卉犬的寫法是「薫狗」。
在古代寫法中,卉犬的狗字通常寫作「獸」,也有人寫成「犬」,而卉字則保持不變。
他們之間的關系就像是《卉犬》,充滿了曲折和動人的愛情故事。
可以使用卉犬作為組詞的部分,例如卉犬愛,卉犬情。
類似于卉犬意思的成語有花草情、狡猾而靈活。
和卉犬意思相反的成語是狗尾續貂,表示乏善可陳、沒有新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