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谒的意思、叩谒的詳細解釋
叩谒的解釋
拜見。《鏡花緣》第十五回:“ 唐敖 道:‘門生多年未見老師,無日不思,今日得瞻慈顔,不勝欣慰,自應登堂叩謁。’”《玉嬌梨》第十八回:“ 蘇友白 道:‘晚生在此也無甚事,老先生行後也就要動身了。大都違顔半月,即當至貴村叩謁矣。’”
詞語分解
- 叩的解釋 叩 ò 敲打:叩擊。叩門。叩關(a.入國求見;b.攻打關門;c.指足球、冰球等運動中攻打球門)。叩診。 舊時一種禮節:叩拜。叩見。叩谒。叩首。叩頭。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谒的解釋 谒 (謁) è 拜見:谒見。拜谒。進谒。 說明,陳述,告發:請谒其故。 請求:谒歸。谒醫。 名帖:“使者懼而失谒,跪拾谒”。 掌管晉見的近待。 '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叩谒”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òu yè,主要用于表示拜見,尤其強調以恭敬、莊重的态度進行拜訪。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字義拆解:
- 叩:本義為“敲擊”(如叩門),引申為“磕頭”(如叩首)或“恭敬地詢問”。
- 谒:指“進見”或“到陵墓緻敬”(如谒中山陵)。
- 合義:通過叩首等禮節表達敬意的拜訪行為。
-
語境特征:
- 多用于對尊長、上級或敬重對象的正式拜見,帶有莊重色彩。
- 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或曆史語境中。
用法與例句
-
古籍用例:
- 《鏡花緣》:“門生多年未見老師……自應登堂叩谒。”
- 《玉嬌梨》:“即當至貴村叩谒矣。”
-
近義詞:
-
反義詞:
補充說明
- 現代適用性:當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書面語或特定場合(如祭奠、曆史題材作品)。
- 權威來源:滬江詞典等工具書明确标注其含義為“拜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原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叩谒》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叩谒》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通常用來指代敬拜、探訪或向别人問候。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分别是“叩”和“谒”。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叩”的拆分部首是“口”,它在《康熙字典》中屬于口部。筆畫數為5。
- “谒”的拆分部首是“讠”,它在《康熙字典》中屬于讠部。筆畫數為8。
來源與繁體
《叩谒》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禮儀文化,用以描述人們拜訪長輩、官員或名士時的行為。在繁體字中,《叩谒》通常寫作「叩謁」。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因此《叩谒》也有一些變體寫法。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将“叩”寫作“叚”,将“谒”寫作“謁”。
例句
- 我明天要去探訪老師,向他叩谒一番。
- 客人進宮時,必須先向皇上叩谒。
組詞
- 叩辭:指敬辭或請辭時所使用的言辭。
- 叩見:指向對方緻意并拜見的行為。
- 叩頭:指跪地向别人表示尊敬、崇拜或請求。
近義詞
- 拜訪:指向别人緻意或探望。
- 探望:指特地去看望别人。
反義詞
- 拒見:指不願意或拒絕見面或接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