唪經的意思、唪經的詳細解釋
唪經的解釋
誦經。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盂蘭會》:“中元日各寺院設盂蘭會,燃燈唪經,以度幽冥之沉淪者。” 老舍 《四世同堂》六十:“白天若還是和尚唪經,夜間理應換上喇嘛或道士。”
詞語分解
- 唪的解釋 唪 ě 大聲吟誦:唪經(*********或道教徒高聲念經)。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經的解釋 經 (經) ī 織布時用梭穿織的豎紗,編織物的縱線,與“緯”相對:經紗。經線。經綸(.整理過的蠶絲;.喻政治規劃)。 地理學上指通過南北極與赤道成直角的線(亦作“子午線”):東經。西經。經度。經緯儀。
網絡擴展解釋
“唪經”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佛教徒或道教徒高聲吟誦經文的行為,強調誦讀時的聲音洪亮。例如:“中元日各寺院設盂蘭會,燃燈唪經。”(出自《燕京歲時記·盂蘭會》)
二、出處與例句
- 清代文獻: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盂蘭會》記載了中元節寺院通過“唪經”超度亡魂的習俗。
- 現代文學:老舍《四世同堂》中提到“白天若還是和尚唪經,夜間理應換上喇嘛或道士”,反映了不同宗教儀式中的誦經形式。
三、宗教背景
- 佛教與道教:主要用于宗教法事、祭祀等場合,如超度亡靈或祈福活動。
- 形式特點:區别于普通誦經,需配合特定音調高聲吟誦,部分儀式中還會結合法器敲擊。
四、發音與結構
- 拼音:fěng jīng(“唪”為第三聲,“經”為第一聲)。
- 字形:“唪”為口字旁,與發聲相關;“經”指宗教典籍。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詞語(如“唱偈”“梵策”),可參考古籍或宗教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唪經(fěng jīng)是佛教術語,意為“誦經”。該詞由“唪”和“經”兩個部分組成。
“唪”字的部首為口,總共有口和13畫。它的古漢字寫法是“吩”,意為“吩咐”。在繁體字中,該字的寫法保持不變。
“經”字的部首為米,總共有米和8畫。它的古漢字寫法是“經”,意為“經書”。在繁體字中,該字也是保持不變的。
唪經這個詞來源于佛教,用來表示誦讀佛經的行為。*********相信通過唪經可以增加福報和積累功德。
以下是關于唪經的例句:
1. 弟子每天都在廟堂裡唪經。
2. 他專注地唪經,心無旁骛。
唪經這個詞沒有近義詞,因為它是一個專有名詞,用來指代佛教中特定的行為。
反義詞也比較少見,但可以用不唪經來表達相反的意思,表示不誦讀佛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