恚惧的意思、恚惧的详细解释
恚惧的解释
愤恨恐惧。《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既叛,不能无恚惧。”
词语分解
- 恚的解释 恚 ì 恨,怒:恚恨。恚怒。恚望。恚愤。怒恚。 笔画数:; 部首:心; 笔顺编号:
- 惧的解释 惧 (懼) ù 害怕:恐惧。惧怕。惧惮。惧怯。惧色。临危不惧。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恚惧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恚”和“惧”两个单字组成,常用于文言文或学术语境中,表示一种交织着愤怒与恐惧的复杂情绪状态。其核心含义可拆解如下:
-
字义解析:
- 恚 (huì):本义指愤怒、怨恨。《说文解字·心部》:“恚,恨也。从心,圭声。”意指内心的愤恨不平之情。
- 惧 (jù):本义指害怕、恐惧。《说文解字·心部》:“惧,恐也。从心,瞿声。”意指因面临威胁或不利情况而产生的恐慌心理。
-
复合词义:
“恚惧”并非简单的“愤怒”加“恐惧”,而是指一种因愤怒(可能源于受辱、不公、威胁等)而同时产生或伴随的恐惧感,或者因恐惧某事发生(如灾祸、惩罚)而引发的愤懑、怨恨之情。它描述的是一种愤怒与恐惧相互交织、难以分割的复杂心理状态。当事人既感到强烈的愤恨不平,又因愤恨的对象或情境本身而感到害怕或忧虑。
-
文献例证与权威引用: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可见,用以描绘人物在特定压力或冲突下的矛盾心理。例如:
- 在《后汉书·窦融列传》中记载窦融面对光武帝刘秀的猜忌和压力时,“融小心,久不自安,数辞让爵位……诏不听。融惶恐,复上疏曰:‘臣融年五十三。有子年十五,质性顽钝。臣融朝夕教导以经艺,不得令观天文,见谶记。诚欲令恭肃畏事,恂恂循道,不愿其有才能,何况乃当传以连城广土,享故诸侯王国哉?’恚惧之情,溢于言表。” 此处的“恚惧”生动刻画了窦融既对皇帝的猜忌感到委屈、不满(恚),又深恐因此招致祸患(惧)的复杂心态。
-
现代理解与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恚惧”已非常用词汇,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文献、历史人物心理或特定文学作品的语境中。理解其含义有助于精准把握古文中人物情绪的微妙之处。如需表达类似情绪,现代汉语更常用“又气又怕”、“愤恨交加”、“惶恐不安”等短语。
“恚惧”意指因愤怒(怨恨)而同时产生的恐惧,或因恐惧而引发的愤懑,是一种愤怒与恐惧交织的复杂心理状态。其权威释义可参考古代字书如《说文解字》对单字的解释,以及历史文献如《后汉书》中的具体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恚惧”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1.发音与构成
- 拼音:huì jù
其中“恚”(huì)表示恼怒、怨恨,“惧”(jù)意为害怕、恐惧。
2.基本含义
- 愤恨与恐惧交织的情绪:指因愤怒或不满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常见于描述因背叛、矛盾等复杂情境引发的复杂情感。例如《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记载:“既叛,不能无恚惧。”即安禄山叛乱后内心充满愤恨与不安。
3.使用场景
-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中,描述人物在面临危机、背叛或矛盾时的心理状态,如权谋斗争、叛乱等情境。
4.近义词与关联词
- 近义词:愤懑、惶恐、忧惧。
- 反义词:泰然、无畏、从容。
5.补充说明
- 部分资料(如)提到“恚惧”可引申为“极度恐惧”,但需结合语境判断,主流解释仍以“愤恨恐惧”为主。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籍中的用法,可参考《新唐书》《汉语大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搬挑蚫螺备患倍率奔蜂边界残灭册正承吏絺绘章句待养彫涸定期鹅管玉二童一马恶说筀竹红丁后録化导画衣冠贿遗恢卓溷厕匠工交誉进可替否金珀禁押饥切九极诳时惑衆诳豫丽华隆汙路长明通榜磨对内骨排放平画破案清湛深切实录仕女班头硕宿宋磁竦斯体皃擿校题西林壁吞景罔冒枉紊忘形交五云判衔木鸟咸阳火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