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繪畫。 唐 黃滔 《誤筆牛賦》:“ 王獻之 繢畫彌精,變通可驚。”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一》:“至若左右圖史,開示佛經,金石絲竹之音,繢畫工巧之事……莫不一覽懸解,終身不忘。”
“缋畫”是漢語詞彙,指繪畫,尤其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繪畫活動或作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缋畫”即“繪畫”,其中“缋”本義為布帛的頭尾部分(如),後引申為繪畫動作或畫工。例如唐代黃滔《誤筆牛賦》提到“王獻之缋畫彌精”,即用此詞描述繪畫技藝()。
詞源與演變
古籍用例
唐代至宋代文獻中,“缋畫”多用于形容精細的繪畫創作,如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提到“古時好搨畫”(注:“搨畫”為描摹,與“缋畫”不同)()。
“缋畫”是古代對繪畫的雅稱,既包含繪畫行為,也指代畫作本身,常見于文史典籍中。其含義與“繪”相近,但更側重傳統工藝或藝術性表達。
缋畫是指用繡線繪制圖案或圖像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結合了繡藝和繪畫的技巧,在繡線上展現出傳統繪畫的韻味和特點。
缋 ( 風字旁 + 吅字旁 ),總計11畫
畫 ( 畫字旁 + 一點兒 + 彎鈎 ),總計8畫
缋畫起源于古代中國的繡藝,并逐漸發展成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在那個時期,繡畫被廣泛流傳并融入了繪畫技法中。
缋畫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繪畫,其中“繪”字部分由“糸”和“會意兼形聲”組成,而“畫”字部分由“田”和“冎”組成。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微小的變化。關于缋畫,可以使用古文中的“繪畫”作為代表。此寫法中,“繪”字的“畫”部分是由“皿”和“彥”組成。這種寫法在宋代之前十分常見。
1. 她擅長繡花,尤其擅長制作缋畫。
2. 這幅缋畫展現出了中國傳統繡藝的精髓。
組詞:繡畫、繡品、繡娘
近義詞:刺繡、織繡
反義詞:素描、臨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