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侍奉供養。《戰國策·趙策三》:“生則不得事養,死則不得飯含。”
“事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侍奉供養”,指對長輩或尊者的照料與物質支持。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出處與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戰國策·趙策三》:“生則不得事養,死則不得飯含。”此句通過生前無法侍奉、死後不能盡哀的對比,凸顯未盡孝道的遺憾。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中表達子女對父母的孝道責任,或臣子對君主的忠誠義務。例如侍奉父母日常起居、提供生活所需等場景。
相關概念
與佛教“四事供養”(衣、食、卧具、醫藥)有部分交集,但“事養”更側重人文倫理,而後者屬于宗教供養範疇。
“事養”是一個常用的詞語,它體現了一種養育或照顧的意思。通俗的講,它指的是我們要負起責任,全心全意地照料和關愛自己的事物,将其進行養育和發展。
“事養”的構成部分包括“事”和“養”兩個字。其中,“事”的部首是“亻”,它的筆畫數為5。而“養”的部首為“兒”,它的筆畫數為7。
“事養”一詞可以追溯到《尚書》中的《大禹谟》,它是用來形容禹治水的過程中需要精心照料和管理。此後,這個詞逐漸被廣泛使用,成為描述事物發展和繁衍的一個代詞。在繁體字中,“事養”保持不變,仍然是「事養」的形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和現代有一些差異。例如,在宋代的《識小說字訣》中,它的寫法為「事養」。當然,這并沒有改變其意義,隻是字形上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事養”這個詞語的例句:
1. 父母是我們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事養者。
2. 作為一名教師,我要盡心盡力地事養學生的學業和品德。
3. 這座花園需要精心的事養才能保持美麗和宜人。
與“事養”有關的一些常用組詞包括:
1. 事業:指個人或集體所從事的工作或經營活動。
2. 養育:指對幼兒或動物進行撫養和照料,使其成長。
3. 流程:指事物發展或進行的一系列過程或程式。
具有與“事養”類似義的詞語有:
近義詞:照料、培育、保養
反義詞:荒廢、忽視、破壞
以上就是關于“事養”這個詞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相關内容。通過了解這些細節,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語。【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