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力貌。《莊子·天地》:“﹝ 子貢 ﹞見一丈人,方将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 陸德明 釋文:“搰搰,用力貌。” 唐 杜甫 《秋行官張望督促東渚耗稻向畢》詩:“功夫競搰搰,除草置岸旁。” 宋 範成大 《偶書》詩:“已甘搰搰勤為圃,休向滔滔苦問津。” 清 錢謙益 《王季和墓志》:“搰搰然,戚戚然,舌敝唇乾,懷憂召怨。”
(2).象聲詞。 宋 洪邁 《夷堅乙志·療蛇毒藥》:“藥盡,覺腹中搰搰然,黃水自其口出。” 清 顧炎武 《鄒平張公子萬斛園上小集各賦一物得桔槔》:“壤脈涓涓出,川流搰搰升。”
“搰搰”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見于古籍,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形容用力勞作
最早出自《莊子·天地》:“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指辛苦勞作卻收效甚微的狀态,帶有“費力而徒勞”的貶義色彩。
例:古人常用“搰搰”諷刺盲目勞作者,如“終日搰搰,反失其本”。
挖掘的動作
單字“搰”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掘也”,即挖掘、刨土,疊用“搰搰”可表示反複挖掘的動作。
例:“搰搰掘井,未見其泉”(類似“挖井不止卻未出水”)。
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字典》《莊子》注疏等文獻。
搰搰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攪動,翻騰,動蕩不安。搰搰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手部,右邊是攵部。手部表示與手相關的動作,攵部表示行為。搰搰的總筆畫數為20畫。
搰搰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但具體的來源和由來尚不确切。它是一個古漢字,可能在古代就已經存在,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使用頻率逐漸減少,所以現代漢字詞典中較少見到。
搰搰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擐擐」。
在古代漢字中,搰搰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搰搰也可寫作「換換」,意思相同。這種寫法在古代常見,但在現代漢字中已經較少使用。
1. 池水被風吹得搰搰起來,波浪連連。
2. 在那段混亂的時期,社會局勢搰搰不安,處處都是動蕩的氣氛。
搰搰可以與其他字組成詞語,如:搰搰不定、搰搰不安、搰搰起伏等,表示不穩定、動蕩等含義。
搰搰的近義詞可以是激蕩、翻騰、激烈等,這些詞語都表示動蕩、不安的狀态。
搰搰的反義詞可以是平靜、安定、安甯等,這些詞語表示穩定、安定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